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蒲剧名宿张盛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4 10: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45_image_file_copy_27.jpg
张盛义饰《杀驿》中的吴承恩(资料图)
2345_image_file_copy_28.jpg

郑祥林/文

“蒲剧四大名须生”之一的张盛义,是稷山县马家巷娃娃蒲剧戏班培养的高足弟子,从小登台演戏,历时50多个春秋。他以执着的精神和蒲剧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舞台艺术形象,使观众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晚年,他言传身带,培养了众多年轻新秀。张盛义为蒲剧事业奋斗了终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苦难童年

张盛义祖籍河南南阳市。20世纪一二十年代,由于连年天灾,庄家歉收,当时的反动政府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土豪劣绅欺诈剥削,万般无奈下,他的父母带着他哥哥、姐姐和年幼的他,逃难到山西芮城。因举目无亲、无处安身,他们只好借宿破庙之中,生活无着,难以糊口,经常挨饥受冻。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父母只得将宝贝女儿给人,换了一斗豆子。在芮城待不下去,他们又漂泊流落到平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哥哥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兵,父母亲一连失去两个子女,思虑成疾,不久相继去世。张盛义从此成了父母双亡、与哥姐天各一方的孤儿。

在无依无靠的窘境中,张盛义只得自寻生路,给一家财主放羊,每天早出晚归,冒着严寒酷暑,还受到财主的辱骂和责打。忍无可忍的他只好离去,流落街头,行乞讨饭。他跑到稷山县后,被人贩子骗卖到刚刚成立不久的马家巷娃娃蒲剧戏班,当时他才12岁。

发奋学戏

马家巷娃娃蒲剧戏班成立于1932年,出资人是马家巷马小彦,承班人是南阳村苏甲科。张盛义进戏班时,戏班刚成立,正在稷山县城稷王庙招收学徒。戏班管吃、管住、管衣服,这样一来,张盛义不再发愁吃穿住。加之承班的师傅们虽然管理很严格,但对学生很爱护、很关心,使他这个孤儿感受到温暖。为了生存,他走上了学习戏剧艺术这条路。

戏班里有几位颇有名望、艺术造诣很高的老师,包括花旦旺儿老师,丑角刘茂魁、庚娃师傅,生角元儿老师等。各位老师精湛的技艺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张盛义,让他对蒲剧艺术逐渐产生了热爱。于是,他勤学苦练、发奋上进,决心要在蒲剧艺术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

班主让他学须生,元儿师傅是他第一位指导老师,教他认真练习基本功。天未亮,他就悄悄起床,到外面吊嗓子,练功架,学唱腔,念道白;晚上别人睡觉了,他在灯下用心背台词,一年四季,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勤学苦练,他须生的扮相、道白、唱腔、功架都像模像样。老师们夸奖他是块演须生的好料,有培养前途。

其间,他先后学会了《香山寺》《渭水河》《全家福》《骂关》《闹堂》《杀庙》等戏。每次演出,都博得老师的好评和观众的喝彩。一次在陕西韩城演出时,当地一个村庄预定马家巷娃娃戏班和杨老六戏班唱对台戏,张盛义的须生戏首选为对台的剧目。后来,杨老六打听到是张盛义出场对决,担心自己的戏班输给娃娃戏班,找借口推辞不比了。马家巷娃娃戏班的演出,可以说遍及晋南各地及本省其他一些地区,甚至还涉足外省。

在此期间,张盛义结识了一批学有所长的师兄弟:丑角吴永盛、花旦王万华、生角鲍儿、青衣田英选……他们互相搭档,互相激励,相互帮助,共同上进,更加坚定了他献身蒲剧艺术的决心。他的师兄弟后来也都成为晋南各蒲剧团的顶梁柱。

驰名四方

张盛义不仅在观众中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一些剧团中也被刮目相看。当时,河南省灵宝县有一个蒲剧团看上了他,几次三番请他加入该团。进入灵宝戏班后,他承担须生的主角,一些重要戏都由他担纲,相继学演了《太和城》《老人图》《未央宫》《古城会》《五雷阵》等。他演出的剧目越来越多,戏路越来越宽,靠架戏、软衣戏、身份戏都能上演,演出水平也越来越高,功底扎实、嗓音动听、韵辙优美、道白清楚。每演出一场戏,都得到观众的赞赏和好评,甚至一些地方的观众指名道姓要他演出。此时,他在观众中已享有很高的声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辗转来到西北,在西安、兰州、宜川等地相继演出《牧羊圈》《出棠邑》《雁塔寺》《春秋笔》《拾万金》《巧团圆》《卢沟桥》《大劈棺》等优秀传统剧目和以宣传抗日为内容的新剧目。他的唱腔字正腔圆、表演形象逼真,翅子、梢子、髯口、靴子各种功法俱佳,名震西北一带,赢得观众交口称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盛义被调入原临汾县蒲剧团。他随团先后在本省和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青海、甘肃等地进行巡回演出。除了担任主要角色外,他还为剧团排导了《白蛇传》《花木兰》《陈妙常》《满江红》等历史剧和现代剧,并整理了传统剧目《凤仪亭》和《拾玉镯》。这两出戏在1957年参加晋南专区戏曲会演时,曾获得剧本、导演二等奖。在流行蒲剧的地区,观众把张盛义同阎逢春、张庆奎(十三红)、孙伯友合称“蒲剧四大名须生”。张盛义曾满怀深情地说:“稷山是我第二故乡,我在戏剧艺术上之所以能够获得一些成就,是马家巷娃娃戏班为我打好了‘底三板’,戏班的师兄弟们,就像我的亲生兄弟一样。”

培育桃李

张盛义不但自己演戏、改编剧本、导演排练,还为剧团培养了许多青年新秀。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指导、帮助、鼓励和扶持年轻同志。他曾为临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如韩长玲、李秀兰、景维莲、赵翠云等,他们演出的剧目,观众赞不绝口。他们在戏剧艺术上能取得一些成就,渗透着张盛义的心血和汗水。

1974年,临汾县在汾西刘村成立了一所戏剧学校,张盛义被聘请为该校老师。他不辞辛苦、言传身教,对各行当的演员,从手眼身法步和唱做念打舞等基本功开始训练,一招一式传授学生。严师出高徒,在张盛义的认真指导下,戏校成立第一年便排出现代剧《杜鹃山》《智斗》《谈家史》《渡口》等折子戏,在临汾连演几十场,场场观众爆满,好评如潮。不久,又排出《红色娘子军》《杨开慧》《八一风暴》等大型现代剧目,在临汾和晋南其他一些地方连续上演多场,后应邀赴省城太原演出两个多月,轰动古城并州。

随后,张盛义又率先指导排演《逼上梁山》《十五贯》《游龟山》等古装戏。张盛义不顾年迈体衰,为学生示范表演,还亲自登台为学生示范演出。在他的辛勤指导下,戏校相继排演出《雏凤凌空》《白玉楼》《港口驿》《火焰驹》等优秀剧目。

在戏校期间,他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如郭泽民、李荣、童保生、杨建功等,解决了蒲剧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

1982年,张盛义从事蒲剧舞台艺术50周年之际,著名评论家李春芳先生和戏剧界一些名家热情撰联为他祝贺:

“德隆望重,身处梨园五十载,为菊部哲人;技高艺精,历经蒲坛大半生,是伶界名宿。”

“从小登台,声贯豫陕,嗓音宏,韵辙美,杀驿、放饭拿手戏,为观众叫绝;青年盛名,誉满晋南,功底厚,戏路宽,靠架、软衣身份戏,使行家称赞。”

“品德高尚,身处梨园五十载,做人处事能洁身自爱,都道盛义正派;艺技精湛,历经蒲苑大半生,做戏授徒敢奋发创新,齐赞老张路真。”

“翅子功,梢子功,髯口功,靴子功,门门到家,把承恩的忠义,况锺的刚正,表演得淋漓尽致;靠架戏,软衣戏,身份戏,杂耍戏,出出路真,将春登的孝道,云山的沉着,刻画得入骨三分。”

这些楹联是对张盛义艺术人生的最好总结和绝妙写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20:06 , Processed in 0.070268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