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多部门协同发力 实现医养“无缝对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9 11: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部门协同发力 实现医养“无缝对接”

多部门协同发力 实现医养“无缝对接”
</img>
          制图王辰翔        
        1月28日上午,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联组会议上,不少省政协委员都对“康养产业”非常关注,认为应该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政府部门协同发力,实现医养“无缝对接”。
    A 省政协委员、省卫生厅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刘洋:
    实现“医养融合”相关部门要协同发力
    “做好养老工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省政协委员、省卫生厅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刘洋介绍,2014年,我省老龄人口503万,占总人口比例13.8%。仅太原就有老龄人口64万,其中2万余人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农村中又有58%为空巢老人,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刘洋调研发现,目前我省养老产业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养老床位严重短缺、独生子女家庭负担加重和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全省现有养老床位12.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5张,而发达国家一般是50—70张。”刘洋说。
    目前全省共有53所医院设置了老年病科床位2214张,但仅2014年老年病门诊量就达9.7万余人次,住院2.3万余人次,压力巨大。同时,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一旦生病,子女就得频繁周旋于家庭、医院、工作单位之间,老人的照护问题成为子女们的沉重负担。“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既是老龄化人口面对的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刘洋认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目前全国主要三种模式: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村卫生室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联合运行”模式,即社区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医养一体”模式,即由养老机构兼具养老和医疗功能于一体,或由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机构或设置养老床位,实现“医养融合”式服务。“无论哪些模式,都面临很多困难。”刘洋介绍,人才短缺,尤其是全科医生和护理人才的严重短缺是首要困难;其次,管理权限不明确。养老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分属民政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管理,各自独立。在养老机构不方便就医,在医疗机构不能养老;服务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缺失,如何界定一些服务,例如对一些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照料,到底是医疗服务还是养老服务还没有严格的标准。标准的缺失直接关系到服务收费、医保报销、出现纠纷后的处理和赔偿等问题无法衔接。
    刘洋认为,与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截然不同的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量床位闲置,卫生计生部门应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把闲置的床位转化为医养融合的床位;民政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沟通协调,明晰“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权属界定,明确这种机构的管理主体、或者界定相关部门的监管范围,将有利于促进其发展;人社部门、卫生计生部门对开展“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纳入医报定点机构,将基本医疗费、日常护理费、康复保健费等项目纳入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教育、人社、编制部门要加大养老护工培养、聘用力度;民政、卫生、质检部门要尽快制定“医养融合”服务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加强对医养融合机构服务质量和效果,将评价结果与财政补贴、政策扶持、部门考核挂钩,加强对这些机构的引导和监管。
    B 民革山西省委全体委员:
    整合旅游产品资源发展康养产业
    在养老方面,民革山西省委全体委员也提出“关于发展我省康养产业的建议”提案。何为“康养产业”,省政协委员、民革山西省委副主委张湘君介绍,康养产业就是健康与养老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康养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开局,对全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六大发展’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同时,康养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我省对于康养产业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位。民办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均较为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急需解决的养老护理补贴制度还未建立,“医养融合”发展存在困难,全科医生和护理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老年病医师短缺,管理权限不明确。
    为此,民革山西省委全体委员提出建议,山西应尽快出台《山西省健康与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山西省康养旅游规划》,整合我省中医药旅游、温泉旅游、美食旅游、康复医疗、养生养老等各类旅游产品资源,开发康养旅游产品,将我省打造为集康体疗养、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旅游胜地。
    以太原都市圈为重点,构建康养产业发展核心区,打造太谷县和汾阳县两大康养产业区域。以大同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除每年争取的养老、医疗卫生等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以外,设立健康养老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专门推动康养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并可积极申请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发展康养服务业。
    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事业,支持建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延伸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对老年家政护理人员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培训,开发、拓展产业链,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基地;最后,医养实现“无缝对接”,需要民政、卫生、人事、医保、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加强协作,尽快联合出台统一政策,终结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将基本医疗费用、日常护理费用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尽快设立长期照护险;此外,在医养结合机构土地供应、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 赵德伟 路丽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05:35 , Processed in 0.078606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