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陈忠林的雕刻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6 16: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dd0360e0cf3d7ca45091e6cf51fbe096a63a91b.jpg
5721132c11dfa9ecacba770d65d0f703908fc102.jpg
aad606a7d933c89535e0ba61d61373f083020004.jpg
b8674e7b02087bf42a7376f3f5d3572c10dfcf7b.jpg
陈忠林,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副会长。

陈忠林1957年生于苏州东山镇,自幼酷爱绘画、雕塑和雕刻艺术。1980年起,他师从著名高级工艺美术师陈远义先生(陈独秀侄子)学雕刻艺术,专攻仿古木雕、象牙雕刻、红木雕及紫檀木雕,经几十年磨练,形成了自己的雕刻艺术风格。陈忠林采用立雕、透雕、镂空雕、平面雕、踏地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尤其是在紫檀木雕、彩绘和仿古木雕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堪称独树一帜,成为当今雕刻艺坛的佼佼者。
陈忠林老师的人生就好像一件出自于他自己手中的木雕作品,完美、润泽、飘逸、洒脱是拿给旁人流连、欣赏甚至崇拜用的,而在这个臻于完美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时光的沉淀,汗水的挥洒,每一次下刀,每一次打磨,其中的艰辛恐怕连他自己也很难理得清记得住。他用手中的刻刀赋予艺术品生命,他的艺术生命也在这一雕、一刻、一琢、一磨中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紫檀雕刻 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陈忠林从1975年开始学习素描、水粉、油画、篆刻。进入吴县雕刻厂工作后,跟随工艺美术大师陈远义老师学习工艺雕塑、象牙雕刻、彩绘仿古木雕。在吴县雕刻厂那段岁月里,为他在“苏作”红木雕刻技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养成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性格。
学习是为了继承,继承是为了创新。在对待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陈忠林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传承技艺的根本首先是尊重传统,然后才谈得上有所创新。在学习前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发挥“苏作”木雕的内涵与精髓,以现代人的智慧和感知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通过艺术家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为艺术品注入灵魂,这是陈忠林作为“苏作”红木雕刻工艺项目代表传承人的涵养与底蕴。他的一系列的紫檀雕刻的作品就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材,在古代向为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所珍爱。由于它资源稀缺,雕刻难度大,自清代以后紫檀作品开始逐渐稀少,手艺也濒临枯萎。
陈忠林创作的紫檀笔筒在同行业中堪称翘楚。他雕刻的笔筒以仿古为主,包括了花卉、人物、山水等题材。紫檀十分坚硬,不易运刀,陈老师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专门特制了几十把各式各样的刻刀,只为达到工艺上的尽善尽美。在技法上采用传统的浮雕、踏地雕等传统“苏作”木雕工艺,将 “苏作”木雕“精、细、雅、丽”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他将个人的艺术气质融入传统的技艺中,匠心独运,卓尔不群,既体现了传统紫檀木雕的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越。
他雕刻的紫檀玉兰笔筒,采用传统的浮雕和镂空雕技法,在圆润光滑的笔筒上,几支花枝横逸斜出,树梢末端的玉兰花或含苞或盛放,在静谧空灵的格调中隐含着怒放的生命力,整个画面极富立体感,是“苏作“木雕古韵新风的代表。这件作品被上海世博会礼品博物馆收藏。
凭借着精妙的传统技法与个人的独特风格,陈忠林的紫檀雕刻以笔筒为起点,逐渐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地。“吉祥如意、鸬鹚荷花、一团和气、雄鹰展翅”等一批平面和立体的紫檀作品在全国和省一级的展品会上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好评。他创作的紫檀挂屏“荷塘风情”以完美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技艺雕刻了一副江南水乡的写意图画,古雅中透着灵动,隽永而又清新。这件作品在“第四届中国工艺博览会”上,被评委一致看好,一举夺得金奖。几近式微的传统技艺,在继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木雕小件 繁华落尽见真淳
陈忠林作为“苏作”木雕技艺的传承人,在他三十多年的雕刻生涯里,创作了上百件优秀的作品,大到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与实物同样尺寸的仿古木雕秦陵铜车马,小到一枚橄榄核中的无限天地,题材多样,获奖无数。当我们问起究竟哪一件美轮美奂的作品会是陈老师最得意的,陈老师给出的答案多少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白菜蝈蝈和蟹笼题材是我最喜爱、最满意的。”
白菜蝈蝈和蟹笼都是传统的吉祥题材,类似的雕刻作品屡见不鲜。这种传统题材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象,其实最考验雕刻者的水平与技艺。它既要做到形象、生动,又要具有艺术性而不流于世俗。陈老师曾笑谈,为了雕刻蟹笼,他这么多年从来没吃过螃蟹,每年秋天朋友送的大闸蟹都被他悉数拿来作为标本粘在纸上观察、拍照、写生,经过长期的观察,一只只蟹的神态、动作都已成竹在胸,然后再将它们通过高超的雕刻技术表现在木雕作品中。所以陈忠林的蟹笼作品总是将那种神态和气韵展现的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得入木三分。这件最新的海黄蟹笼作品就堪称其中的代表作。
这件海黄蟹笼原料原本是一个海黄老料的枕头。整件作品从画稿塑型、雕凿毛坯到扦光刮光,再到打磨上蜡,最后布擦抛光,历时5个月的时间。作品整体包括三只蟹和一个蟹笼,三只蟹大小不等,姿态各异,其中两只在笼外自由爬行,另一只在笼内跃跃欲试。蟹笼的耳部雕有两根细绳,自蟹笼底部伸展出一束芦苇枝叶和细绳相连。一只蟹双钳夹着绳子,脚踏在芦苇和绳子上,似乎要借力向上爬,另一只蟹体态稍小,紧随其后,将双钳和脚搭在前面的蟹身上。笼内的一只蟹仿佛在积蓄力量,寻找出口。整件作品抓住一瞬间的灵动,将动态的力与美凝固于静态的画面中。平凡与卓越,质朴与精妙就这样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繁华落尽见真淳,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彩绘仿古木雕 一生的执着追求
在所有木雕技艺中,最难的要数彩绘仿古木雕。它工序繁多,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要经过画稿、泥塑、凿坯、扦光、画彩、贴金、补色、擦灰、布擦等近三十道工艺。上色的同时避免开裂,做旧的同时又要自然,风化和剥落要有层次,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也正因如此,尽管彩绘仿古木雕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大多数雕刻者对它总是望而却步,它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到了濒临灭绝,亟待保护的境地。
陈忠林从进入吴县木雕厂开始随工艺美术大师陈远义学习彩绘仿古木雕,至今已有三十几年的时间。这三十几年来,他从未放弃过这个领域的探索和追求,其中情结,有迷恋也有责任。迷恋是他灵感的源泉,责任是他坚持不懈的动力。
欣赏陈忠林老师的彩绘仿古木雕总是有浓浓的古意扑面而来,那惟妙惟肖的金刚、菩萨、罗汉生动洒脱,气度雍容,仿佛带着灵魂,穿越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矗立在你的面前。那种感受用一个词形容应该是“震撼“。他早年创作的彩绘木雕四大金刚,销到英国创汇后来辗转到达台湾,若不是陈忠林本人在台湾巧遇到自己的作品,那位台湾藏家恐怕还要把他们当做清代的木雕作品珍藏。他创作的仿秦陵铜车马,按照来源是尺寸1:1仿制出来。这个历经2年时间完成的作品和秦始皇陵展出的铜车马如出一辙,不但形神兼备,甚至仿作中马的缰绳可以飘动,车轴可以转动,车门可以开关,令人拍案叫绝。如今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从四大金刚到看门罗汉,到秦陵铜车马、仿南宋彩绘观音、仿甪直保圣寺罗汉,陈忠林创作了许多彩绘仿古木雕的精品。一路走来辉煌而又寂寞。他坦言,如今彩绘仿古木雕从艺者越来越少,如果没有政府方面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仅靠个人和民间团体的努力很难挽救它终将失传的命运。同时,陈老师也指出,仿古彩绘木雕并非没有市场,它缺少的是宣传和开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通过多方的努力,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陈忠林老师常说,雕刻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因此要吃得了苦,坐得住板凳,更要耐得住寂寞。虽然从陈老师手中诞生过许多雕刻精品,但是他对自己的作品却不甚在意。他的作品总是第一时间或被收藏或被购得,第一件雕刻作品--木雕观音像被哪位客户请走他已经记不清了。陈老师觉得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生经历、个人感悟的加深,雕刻出来的作品也有着更深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所以,他一直向前看,顾不上回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下一件作品永远值得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9-20 06:32 , Processed in 0.07318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