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杂话垣曲舞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4 1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垣曲礼堂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峡口黑龙庙舞台
无恨村娘娘庙戏台英言三义庙戏台
image.png
埝堆玉皇庙戏台

汉唐人看戏聚土筑台,称为露台,宋金时周围加上栏杆,名曰勾栏,旁边再设置几个货铺,便就成了勾栏瓦肆。这种勾栏瓦肆是大都会的设施,偏乡僻壤哪有这等达官贵人和纨绔子弟消费的场所?可黎民也是有七情六欲的,等“两不愁”一解决,便打着神要看戏的幡旗在神殿对面建起了舞台。如古城的兴国寺、圢坂汤圣庙南殿再加一层的叫舞楼,像埝堆玉皇庙筑台覆顶的叫舞台。

到了元代,全真教在皇权支持下,在王屋山周围兴建大批道观,垣曲借着王屋那边吹来的东风,各种道观林立而起,西阳的北岳庙、北阳的二郎庙、赵寨的大佛寺、东型马纯阳观、长涧泰山庙等等无不是此时修建起来的。有庙宇就有舞台,垣曲人便在咿咿呀呀的元曲中悠然自得起来了。人总是不满于现状,明清时期,朝廷刚把家庙的等级下放到普通百姓,为了彰显家族势力,卫氏宗祠就在对面建起了戏台。来往的客商也容不得外行业小觑,在同善的同心会馆建起了一座大大的戏台。

同善同心会馆舞台

中国的建筑以北为尊,神庙更是如此,供神看的舞台也就自然而然安置到神殿的南面去了。说是供神看,可不知为何在神殿和舞台中间造个过厅,过厅前面再建一个阅台。唱戏时,舞台下与两侧厢房坐着布衣百姓,阅台与过厅上便是村闾的乡绅土豪。像洼里广生殿,过厅也不像同心会馆的过厅两面通透,不知道神能否透过过厅、看不看得见?

乐尧的黑龙庙更是一个特例,受地形限制,舞台建到神殿的侧面,其实龙王大神能在荒郊野岭听到唱戏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吧。反而像埝堆玉皇庙一些小庙显得虔诚,神殿就正对着戏台。像成家坡的药王庙和刘张玉皇庙连山门都不造了,直接就在楼门过道建起一层舞台。

洼里广生殿戏台

刘张关帝庙戏台

民国以前建筑受材质限制,舞台都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用材时檩椽稍显粗壮略长一点,整个戏台的体量也大了不少。舞台结构几乎都为土木结构,所有屋顶几乎都为悬山顶。后期有些山墙全面为青砖,硬山顶的舞台就出现了,比如北白鹅城隍庙,三面都为青砖。明代以前的檐下没有木雕花饰,一根横木平放到柱头,上施几垛斗拱,看着简单也不失大气。到了清代,奢靡之风渐长,柱头施个假斗拱,阑额的花雕那是愈发讲究起来。东峰山的舞台阑额上三官居中、蟠龙花卉、白象宝瓶那是应有尽有,透雕、半浮雕各种工艺齐上,恨不得再造出一个世界来。老百姓没有那些高雅曲调,只要是舞台,怎样花哨怎样来。刚解放时,同善的村民就把财主家的花雕扒了安置到刚刚新建的舞台上了。

东峰山村戏台木雕

大石崖关帝庙戏台正面

新中国成立后,“双百”方针加速了舞台的兴建。神庙宗祠的舞台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了。古城、县城相继出现设施更为全面的舞台,更名为礼堂。中国人讲究从善如流,也最为实诚,甚至于把苏联的建筑风格也完全搬了回来。垣曲礼堂中间高两边低,前面施廊,瘦窗尖顶,水磨砂石一铺面,一眼望去,俨然能看见列宁站在克里姆林宫演讲的身影。翻板式坐椅一靠,滑轮幕布启幕,钨丝聚光灯开启,就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走进或接近了历史。随着文艺宣传工作的不断加深与扩大,各个村镇、部分单位学校也不甘落后,党校、县电影院、一中、二中、蒲掌中学、同善中学、华峰中学、有色公司俱乐部及所属各厂矿工会俱乐部等相继修建礼堂和舞台,但基本都有苏联建筑风格的影子。后来,苏联专家撤了,但他们建筑风格中尖顶的神韵却在垣曲的舞台风格中保留了下来。原中村舞台前檐不仅雕刻了简单的云纹,还在当中装饰了一个红五星。

原中村舞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舞台是大多数人集聚的地方。此时舞台不仅仅是作为唱大戏的地方了,随着电影的普及和群众运动的开展,舞台便成了一处电影放映、运动集会与庙会唱戏等诸功能兼备的综合性集聚场所。当时的舞台,没有冷清的记忆,只有人潮涌动的情景。小孩子永远是借着这些机会看杂耍,围着小吃流口水;有些原来在神庙祠堂中不敢造次的年轻人,便结伴在拥挤的人群中瞄那些俊后生俏姑娘去了;老头老太太最为虔诚地与唱戏的同喜同悲,大戏唱罢,提着小板凳散场也要回头往舞台上再看一看。

春岭戏台正面

时过境迁,当电视与手机占据人们的视线以后,舞台再也不能回到往日的辉煌了。安窝春岭村的舞台台口上垒堵墙就成了个人的住宅,刘张玉皇庙神殿塌了,给神看戏的舞台也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峡口黑龙庙的舞台,村民嫌它实在碍事,去年冬天也将它推了了事。除了大村在庙会时能唱几出戏,让村民还记得它的存在,其余时间都把它当作一个地理标志罢了。

可以肯定的是,民间对于戏剧的热爱从来没有消减。在垣曲的乡村,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几个偎着舞台墙根晒太阳的老汉扎着堆儿比划着唱道: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姚海河/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8 23:18 , Processed in 0.048757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