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王秀兰聊剧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4 09: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秀兰近影.jpg
2018年7月7日7时许,晨练归来,在河东广场下车,恰遇王秀兰老师在保姆的陪同下散步走到站台前。我与老伴一起上前问好,然后与王老师聊了一阵。

当我问起年龄,王老师笑了笑,说:“87啦!”可是听她说话,语言流畅,语速很快,声音很亮,仍然是那样字正腔圆,中气十足,一点儿也不像近米寿的高龄老人。

“不像,不像!”我和老伴笑着连声否定。闻知王老师身体各项指标都好,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蒲剧第一次全国拿奖

寒暄过后,想起早年在一次座谈会上听王老师讲过,她最初在西安演出《西厢记》,编剧是谈西三,但她呼作“淡dàn西三”。“谈”读“淡”是浊声古音。我因写文章需要用这个例子,就再次向王老师进行了确认。王老师说,当时在西安人们就是这样叫的。这说明上世纪30年代,关中方言确实还保留着“谈”字的古音读,今天湖南方言依然这样念。我心里一下踏实了。
《杀狗》剧照 (资料图).jpg
关于这位作家,王老师介绍说,谈西三不在剧团,不是专业人士,但他爱看蒲剧,是个戏迷,很有文学才能。“他时常来晋风社看戏,后来自己编了一版《西厢记》,拿到剧团来。团里看编得好,就用来排练。我演《西厢记》红娘,排的就是他的本子,人们称这个版本为‘谈西厢’。”(按:文学史中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称作‘董西厢’;把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称作‘王西厢’,这个版本能被称作‘谈西厢’,可见评价之高!)

谈到编剧,我提到了墨遗萍先生。王老师说,墨遗萍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在延安待过很久。1949年后他到了太原。1951年省文化厅成立了蒲剧学社,把晋风社从西安“接回”太原,组建了山西大众蒲剧团,蒲剧学社的负责人就是墨遗萍。其中还有刘鉴三、李星五,都是笔杆子、剧作家。刘鉴三后来也改编过《西厢记》。
王秀兰老师聊剧史.jpg
王老师回到太原不久,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调演,省里推荐中路梆子去代表山西演出,丁果仙、冀美莲等演出《打金枝》。王老师说:“最初没有安排让蒲剧参赛,只是让参加观摩,但我们也准备了几个戏。到那里看了演出后,上面又提出让蒲剧团也演一场。于是我在会上演出了折子戏《藏舟》,最后还获得了演出二等奖。”这是蒲剧在全国第一次获得国家级的大奖。

互授剧目菊坛传佳话

1958年,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省里让蒲剧团演出《窦娥冤》拍电影,他们在长春待了多半年。电影拍完回来时,大众蒲剧团已经被晋南专署要了回来,整个团都回到临汾,很快又组建了晋南蒲剧院。

1960年,中国戏曲研究院举办“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研究班有来自全国各个剧种的100多名骨干演员参加。班主任是梅兰芳大师,导师有荀慧生、俞振飞、肖长华、马师曾等。当时聘请了6名研究员,有越剧的袁雪芬,豫剧的常香玉,粤剧的红线女,汉剧的陈伯华,湘剧的彭俐侬,加上王秀兰老师自己。6个人里,王老师的年纪最小,不到30岁。

“领导让我当组长,袁雪芬是党支部书记。研究员负有双重任务,既要向大师们学习,又要给研究班的学员教戏。”当时根据领导安排,王老师演出了蒲剧四个折子戏:《少华山·烤火》《蝴蝶杯·藏舟》《卖水·表花》《杀狗》。

“演出完毕后,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一位老师对我说,王老师,我们想跟你学《表花》,不知行不行?我说,没问题。她就带着研究班学员刘长瑜来学戏。每天一起练功,一招一式学得十分认真。”

《表花》原是用眉户演唱,中间为适应眉户的行腔,还借鉴了京戏《南梆子》板式。很快研究班结业,刘长瑜就将《表花》作为她的毕业作品向大会作了汇报演出,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后来这出戏成了刘长瑜的代表作,拍了电影,还带到国外演出。

“直到现在,他们仍用的是当年我们教的唱词,一点儿都没有改。可是我们运城现在却把唱词改了不少。”说到这里,王老师把这句话重复了两次。

蒲剧流派历史和发展

王老师说,最近临汾蒲剧院几个年轻人来看她,谈起蒲剧流派。

王老师告诉他们,蒲剧原分南路、西路两大流派。南路戏故事情节生动,剧本文学性强,唱词道白十分讲究章法。但守住一条,只演二十四本戏,即所谓“上八本,中八本,下八本”,其余的戏不演。这些剧目有人还编成了口歌,在电脑上可以查出来,很好找。(按:上八本:盘陀山、红梅阁、麟骨床、瑞罗帐、意中缘、乾坤啸、十五贯、火攻计;中八本:梵王宫、摘星楼、槐荫树、炮烙柱、春秋配、无影簪、梅绛亵、和氏璧;下八本:忠义侠、龙凤配、渔家乐、富贵图、狐狸缘、火焰驹、宁武关、黄鹤楼。)西路戏比较火爆,慷慨激昂,也比较杂,什么风格的戏都演,眉户、秦腔等,唱腔的变动也大。

“可惜现在的演员都不知道这些。”王老师露出了一丝焦虑的神色。

不觉时间过去了半个多小时,而王老师谈兴未减。我怕老人疲劳,便闸住了话题。我们一起合了影,然后就告辞了。

回来后我写了两首诗,敬赠王老师。

谭钦郭敬佳话传,今有王刘续前缘。蒲梆大师皮黄秀,《表花》一曲沸菊坛。

注:清末蒲梆泰斗“元元红”郭宝臣(临猗人),与“伶界大王”、京剧老生谭鑫培惺惺相惜,互授剧目,曾在菊坛传为佳话。王秀兰老师授业刘长瑜,与之堪有一比。

年未而立道风清,艺压群芳震皇京。袁常红陈同执教,都敬蒲梆小先生。

注:袁雪芬、常香玉、红线女、陈伯华等越剧、豫剧、粤剧、汉剧大师,与王秀兰老师共同执教于“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时王老师年方二十余岁,为六人中最年轻者。

最近翻检《山西大事记》,发现王老师所说的《藏舟》一剧获奖的事亦有记载。书中称: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山西演出代表团,由北京返回太原……晋剧演员丁果仙、牛桂英及蒲剧演员王秀兰等十人获得优秀演员奖。”

今年是王秀兰老师的九十大寿。她的健康长寿是蒲剧的祥瑞,更是广大戏迷的福祉!

王雪樵/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11:38 , Processed in 0.04177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