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诸葛家族“内移河东”考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9 10: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讲“大道至简”“要言不烦”。在学术论争中,有时候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只要找到了关键性的材料,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字,往往便会使难题迎刃而解。

近年来,关于临猗县天兴村的诸葛亮家族遗址遗存定性问题,曾有过不少争论。其实答案就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传文后面所附《诸葛瞻传》最后一句话是:“(瞻)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这短短16个字,向我们传达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事实上已经说清了河东诸葛亮文化产生的源头及性质。以下我们试就诸葛家族“内移河东”的问题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诸葛家族为什么“内移”

诸葛家族“内移河东”肇因是“改朝换代”。

我们知道,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割据达半个世纪。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秋,曹魏大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攻取了成都,由刘备创建的蜀汉,在立国43年后就此灭亡。而依据历史惯例,大凡灭掉一个国家或政权后,往往都要“出其民”,即把那里的政治人物、权豪势要、有影响的家族迁移到外地,以彻底铲除灭国的政治基础,防止他们死灰复燃。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例如:1.西周初年,周成王灭唐国后封弟弟叔虞于唐,同时将唐国的公族豕韦氏迁往关中,称作唐杜氏或杜伯;2.战国末年,秦国夺得魏旧都安邑后,将安邑的有钱人、文化人迁往关中,同时将秦国的戍卒、罪犯迁来安邑;3.秦国灭楚后,将楚国公族令尹子文之后班氏,迁往“晋、代之间”,今山西忻州班氏家族就是其后裔;4.鉴于秦末六国贵族反秦复国的教训,西汉初立,高祖刘邦为削弱各国豪强势力,迁齐国贵族田氏于关中,以入关先后为序赐作姓氏,于是有了后来的“第一”“第二”直到“第八”的诸多姓氏;5.宋太宗赵光义灭北赵,将太原的贵族富户迁往汴梁,然后纵火焚毁太原城……

这种“移民”带有极强的政治性,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徙”,即将人发配到边远地区;一种是“内移”,即将人迁移到离统治者较近的地方,以便于对他们控制。无论“外徙”还是“内移”,本质都是“流放”和“管控”,其背后是刀光剑影的血腥和劫后余生的无奈。

曹魏灭蜀汉以后也是这样做的。首先将后主刘禅“内移”至洛阳,养起来,于是有了后来的“乐不思蜀”的典故。而在此同时,曹魏将蜀汉几大家族——除了关羽家族被邓艾灭门,无幸存者外,其他如张飞、赵云家族等都全部迁离成都。

而诸葛亮家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内移河东”的。当时的蜀汉世家薛氏家族,也是在此时举家从成都迁来河东的。

“内移”之地为什么选在河东

诸葛氏家族“内移”之地为什么选在河东?有人认为,是因为葛氏(诸葛姓由葛姓演变而来)起源于河东,所以被安置回到了老家。这是无稽之谈。姑且不论“葛氏源于河东”说是否可信,退一步讲,果真河东与诸葛氏有这一层渊源关系,那“内移河东”恰恰是在政治上犯了大忌。魏元帝曹奂再颟顸(mān hān)无能也不可能把政敌送到他们的祖源地,让其有可能死灰复燃。

据专家介绍,某地《诸葛氏族谱》有诸葛京“由南阳内移河东”之说。果真如此,这说明当年成都破亡之前,诸葛京等一行族人为避兵锋,已先行撤离巴蜀,迁到诸葛亮早年躬耕之地南阳。即便如此,也为魏晋当权者所不容,因为害怕他们利用诸葛亮旧时的影响,一步步坐大,卷土重来,于是还要将其再迁移到一个与其家族没有瓜葛的地方才放心,结果选择了河东。

这也说明,“内移”之地的选择和祖源地(含发迹地、出生地)是“反相关”的:如果某地是祖源地,那它一定不会被选作“内移”之地;而既然被选作“内移”之地,那它一定不会是祖源地。这是由“内移”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西周初年“三监之乱”就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后世统治者都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因此,曹魏将诸葛氏家族“内移河东”,恰恰证明这里不可能是诸葛亮的祖源地。

由此笔者以为,曹魏之所以将诸葛家族迁来河东,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因河东属曹魏旧地。曹魏的政治中心在洛阳,当时沿袭东汉的行政区划,在洛阳设有直隶校尉部。河东郡为其属辖,距洛阳不远,且襟山带河,地势险要,历来被视为拱卫京师的“股肱之郡”。故将诸葛家族置于河东便于管控。

二是因在历史上河东一直是北方最为富庶的地区,适宜生活。魏晋的当权者,曹操、司马懿的后人和他们的先祖一样,都对诸葛亮敬重有加,虽然在政治上不信任,但不可能在生活上亏待诸葛家族的后人,一定会找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来安顿他们。

于是,河东就成了诸葛亮家族内移首选之地,也成为诸葛家族的第二故乡。

“内移河东”的有哪些诸葛氏族人

“内移河东”的诸葛氏家族并非全是诸葛亮的后人。正如《三国志》所载,这些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就是诸葛瞻的次子“京”和诸葛攀之子“显”,以及他们所带领的各自家人。这后一部分“攀子显等”就不是诸葛亮的直系后裔。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有两个儿子,诸葛乔和诸葛瞻。诸葛乔虽在家谱中被列为长子,但并非诸葛亮亲生,而是他的哥哥诸葛瑾的次子。

诸葛瑾(公元174~公元241年)在东吴做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诸葛恪、诸葛乔、诸葛融。《诸葛亮传》说:“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诸葛亮是在46岁那年(公元227年)才生下了儿子诸葛瞻,在此之前,他曾请求哥哥让诸葛乔为他承嗣。诸葛瑾经向孙权请示批准,把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视乔为己出,给他改了表字(原字仲慎,改为伯松),并拜为驸马都尉。公元223年,诸葛乔生下了儿子诸葛攀。后诸葛乔随诸葛亮到了汉中,但不幸25岁(公元228年)就去世了。公元252年东吴孙权薨逝,其孙会稽王孙亮继位,次年诸葛恪、诸葛融惨遭灭门,“子孙皆尽”。此时诸葛亮已过世19年了。由于诸葛亮已经有了亲生儿子诸葛瞻,为使诸葛瑾一门祭祀不绝,“攀还复为瑾后”,诸葛攀便又回到长门诸葛瑾家族来。可能由于国事危艰、战伐不绝,加上老家两个亲兄弟满门灭绝的残酷打击,没过多久,诸葛攀也去世了。所幸他留有一个儿子诸葛显,成为诸葛瑾家族唯一传承人。

蜀后主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为司马氏所灭。次年,20岁的诸葛显便同16岁的叔叔诸葛京一起被“内移河东”。《三国志·诸葛瞻传》所说的“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讲的就是这个事情。但明确告诉我们,内移河东的主要是诸葛氏的两个支脉,一支是“(诸葛瞻)次子京”代表的诸葛亮家族,一支是“(诸葛)攀子显”代表的诸葛瑾家族。

其实,诸葛亮还有个亲弟弟诸葛均,只是名气没有两个兄长大。《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一处提及他,即“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这是说在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为褒念诸葛亮的功绩,下诏在沔阳为其立庙,让诸葛瞻继承了其父武乡侯爵位,同时也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提拔为长水校尉。上面所说“内移河东”的有“次子京及攀子显等”,这里的“等”字是否含有诸葛均后人,亦未可知(一说诸葛均随刘禅北迁洛阳,道中卒死)。

诸葛京在河东做过官吗

有人问,诸葛京“内移河东”后是否曾在当地做过官?据史料看,应该是没有。这一点晋武帝《泰始起居注》中讲得很清楚:“其孙京随才署吏,后为郿令。”“随才署吏”可以理解为“根据他的才能做一些吏员干的工作”,说明他并不是“官”。直到后来被任命为关中“郿令”才算做了“官”(古代“官”和“吏”不同,“官”须由朝廷任命,“吏”则可由官府聘用)。

因为“内移”是一种有政治流放性质的措施,诸葛京到河东时应该还是一个“戴罪之身”,且年龄只有十五六岁,曹魏是不会让他做官的。后来年龄稍长,又经过考验,这才予以任用,让他做了郿县令。继而由于才干颖出,当局为了平衡舆论,即所谓“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彰显朝廷的用人原则,采纳汉中、成都等蜀汉人士的意见),经右仆射山涛推荐,他出任过**舍人、广州刺史。但已外出,均不在河东。至于家族其他人入晋后是否在河东做过官,未见记载,亦无从稽考。

临猗是当之无愧的诸葛亮后裔祖源地

综上所述,无论有什么争议,诸葛家族“内移河东”有正史明文记载,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及瞻之长子诸葛尚,均在绵竹之战中殉国。诸葛尚死时还不满20岁,没有留下子嗣,于是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便成为诸葛亮家族唯一的传人。诸葛京一行在河东曾为其祖父诸葛亮、父亲诸葛瞻两代“武乡侯”建有武侯祠,为其父诸葛瞻建有墓茔,为其他先辈也建有祠庙。他本人16岁以后开始在河东生活繁衍,由此开枝散叶,至今其后人已流布全国10多个省区,总人数不下数十万。

因此毫无疑问,今天全国的诸葛亮直系后裔,都是“内移河东”的诸葛京的后人;临猗县已然当之无愧成为全国诸葛亮后裔的祖源地。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是十分值得珍惜的。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化身,是中华文化圈里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是中华民族一份十分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理应大力弘扬诸葛亮文化,传承诸葛亮精神,以助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据悉,临猗县将采取措施大力开发当地诸葛亮文化,这是很好的事情。希望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和支持下,各方共襄盛举,齐心协力,把这件好事办好。

王雪樵/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01:01 , Processed in 0.042073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