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河南开封古代名人刘仁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4 12: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开封古代名人刘仁轨(603-685),字正则,今本县张市刘向人。少时家贫,处隋末乱世,不能安居乐业。但仁轨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通文史。武德初,河南道安抚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之改定数言,任瑰惊异,遂上 书推荐为息州参军,不久转陈仓尉。仁轨上任后,闻部人折冲都尉鲁宁,依仗权势,豪纵犯法,历任地方官都不能制止。仁轨劝其不再犯,而他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至此,陈仓一带百姓始得安宁,称仁轨"刚强之尉"。此事州司禀报太宗,太宗怒说:"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即诏仁轨进京问话。仁轨说:"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仁轨刚正,遂提拨为咸阳丞。
  贞观十四年(640年)秋,正值农民大忙季节,太宗欲出宫打猎,仁轨上表谏:"今兹澍泽沾露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区,公私交泰。"太宗玺书褒纳,说:"卿职虽卑,竭诚奉国,所陈之事,朕甚嘉之。"遂任仁轨为新安令,累迁给事中。
  仁轨为官清廉刚正,在国臣中颇有孚望。但是为李义府所恶。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征辽,任仁轨监统水军数万,船入海不久,暴风雨降临,数十艘战船沉入海底,损兵数百人。这本是天灾,义府欲斥以罪,仁轨被免官,白衣随军。是年,苏定方平百济后,高宗令留郎将刘仁愿守其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纳残党。文度病死,百济故将福信及浮屠道深迎故王子扶余丰为王,引兵围攻仁愿。高宗诏仁轨任检校带方州刺史,统帅王文度原部兵马,并发新罗兵前往救援。仁轨将兵严整,转斗陷阵,所向无前,福信等-解除了对仁愿的围困,退到任存城。
  显庆六年(661年),福信杀了道深,收编了他的军队,并招降了叛亡,欲立权于百济。这时,仁轨与仁愿合,则解甲休士。苏定方伐高丽,围平壤不克,高宗诏仁轨拨军到新罗与金法敏商议去留之计。将士咸欲还,仁轨回奏书说:"春秋之义,大丈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者,得专之。今天子欲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战胜之日,开张形势,腾檄济师,声援接,虏亡矣。今平壤不胜,熊津又拨,则百济之烬复炎,高丽之灭无期。吾等虽入新罗,正似坐客,有不如意,悔可得邪?扶余丰猜贰,表合内携,势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不可轻动。"刘仁轨的谏奏不但高宗满意,众臣也交口称赞。事态的发展果如其料,时机成熟,仁轨派人侦察了真岘城敌方军情,率新罗兵星夜攀攻,拂晓破城而入,开通了新罗运粮道。
  龙朔三年(663年),百济王扶余丰猜疑福信争权,杀了福信。又闻唐兵骤至,急遣使者到倭国,高丽求援。高宗诏遣右威卫将孙仁师率军渡海而到,士气大振。诸将商议战略部署及作战方案时,有人说:"加林城水陆之冲,盍先击之。"仁轨说:"兵法避实击虚,加林险而固攻则伤士,守则旷日。周留城,贼巢穴,群凶聚焉。若克之,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及法敏陆军进攻。仁轨率兵至自江口,正遇扶余丰同倭军驾船而来,双方经过四次交锋,仁轨四战四捷,焚毁敌舰四百艘,血染海水,敌军大败,扶余丰脱身而逃,只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部与倭人投降。只有酋领沙托相如、黑齿常之散逃,后也都归降。仁轨以赤心相待,给他们取任存城立功的机会,并给其铠仗粮|摇H适λ担?夷狄野心难信,若受甲济栗,资寇便也。"仁轨说:"吾观相如、常之忠而谋,因机立功,尚何疑?"二人果拨其城,迟受信弃子逃到高丽,百济余党全部平息。仁师等凯旋还京,刘仁轨奉诏统兵留守百济。
  百济几经战乱,城池凋残,尸横遍野,仁轨首先下令,先将尸骨收殓掩埋,并准吊祭。接着设置官长,登记户口,开通道路,架设桥梁,修复城池。在百姓安定的前提下,恢复生产,修补堤田,开挖坑塘,课耕桑,赈贫乏,赡孤幼老,百姓很快繁盛起来。仁愿回到京师,高宗慰劳说:"若本武将,军中奏请,皆有文理,何道而然?"仁愿说:"仁轨之辞,非臣所能。"帝叹赏之,超进仁轨六阶,真拜带方州刺史,又在京都给他修了一处宅院,令其安顿妻子儿女。当时高宗赐仁轨墨诗一首:"有勇还须仗有谋,东夷余焰一时休,若非良将纡筹处,安得功名盖远州。"贞观、永徽时期有先例,凡战场捐躯之士,皇帝恩赏吊祭,或赠官给其子弟。显庆后没有了。破百济、平壤后,有功者皆不能得到恩赏。仁轨直言上谏:"臣看见在兵募,手脚沉重者多,勇健奋发者少,兼老弱,衣服单寒,唯望西归,无心展效。""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臣闻琴瑟不调,改弦更张,布政施化,随时取造。"帝对其具论嘉纳,剔除弊端,重赏明罚,以鼓士心。
  仁轨在百济曾三次向高宗奏疏,高宗认为仁轨之奏表,言词肃重,筹略有雄杰之才",于是诏其还京师参政。仁轨将起程时,百姓纷纷携带礼物,至府门求留,有的甚至跪着哀求,声称"天降富贵此翁邪!"仁轨离去后,百姓要求为他修庙立碑,岁时奉祭。有些人问百姓,为什么对仁轨如此爱戴呢?百姓说:"拟削辽海乱世,颁示国家正朔,使夷俗遵奉鄢!"麟德二年(665年),高宗赴泰山乞圣封禅,仁轨率新罗、百济、儋罗、倭四国酋长赴会,天子大悦,擢仁轨为大司宪,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累功封乐城县男。总章元年(668年)为熊津道安抚大使兼江道总管。总章二年(669)仁轨因病辞位,进金紫光禄大夫。病愈,召为陇州刺使,拜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咸亨五年(674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破大镇七重城,进爵为公,子及兄子三人授上国柱之称,州党荣之,把仁轨住处称之为乐城乡三柱里。不久,仁轨拜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仍主管政事。仪凤二年(677年),吐蕃入侵,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永隆二年(681年)加太子少傅,仁轨要求辞去尚书左仆射,只做太子少傅。此时高宗身体不佳,赴东京求幸,由太子管理朝政,遂诏仁轨与裴炎、薛元超留朝辅政。翌年,太子因故也赴东都,又诏太孙重照留守,仁轨为京师之副,听问朝政。武后临朝后,仁轨复任左仆射,太孙废后,仁轨专管京师留守政事。但他担心武后问政祸于大庸,不愿再为武则天效劳,上奏则天,以衰老为由,请求罢职。并当武则天的面直接陈述了"吕后篡政"之事,武则天不但对仁轨豪无恶意,反而对其更加重用。垂拱元年(685年)让他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仁轨虽官居相位,为大唐三代元老,但不自居高傲,总认为清廉为国政之本,谦逊为待人之先,勤奋为立业之师,简朴为治家之策,直到暮年仍不改布衣简馔。
  仁轨卒年81年,武后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8 10:32 , Processed in 0.04129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