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垣曲古城厚重文化造就移民新村新气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1 10: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城发现的曙猿化石,掀开了人类起源说研究的新篇章.jpg

移民大镇 大局为重

“我们这边的村落都是从沿河下面迁上来的,当时的老百姓都不愿意背井离乡,为了小浪底水库,不得不告别老家。虽然住进了楼房,但对于失地农民,当时形容我们是‘住在洋楼里的乞丐’,没有地种、没有收入,一穷二白。”62岁的垣曲县古城镇南堡头村原党支部书记刘青山回忆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在人们的日子好多了。”

小浪底水库是治理黄河的关键水利工程,主要功能为治沙防洪,辅助功能为发电。因国家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库,古城镇共搬迁19个行政村,33个自然庄,5489户,18787人。


其中有7个村迁移他处,其余12村原地后靠安置。乡镇合并后目前古城镇26个村有14个属于移民搬迁村或移民后靠村,还有8个村属于移民征地受影响村。

南堡头村只是古城镇中众多移民村的一个,当时村民为了国家水利建设,举家迁移,但又不愿意远离家乡,只能在原来的沿河岸后靠安置。1994年,国家正式启动移民工程,这对时任南堡头村党支部书记的刘青山来说是一件艰巨的任务。

刘青山知道,这场全村大搬迁,需要部分人打头阵,做榜样。最初,对于搬离家乡,人们都想不通,老一辈人的观念很难改变,地和家就是天大的事,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不仅家没了,而且耕地也变少了,因为新家都建在原来的耕地上,朴实的古城百姓觉得是天塌了。

面对这种情况,刘青山先从党员、干部着手,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遇到问题,一次又一次开会,讨论想办法。最后定计划,部分接受的人先搬走,以点带面。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小浪底水库的修建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势在必行。随着思想的转变,人们开始大面积地搬迁,铺天盖地地建房子,有的村是统一建造,有的村是群众自己盖房,都在为建设新家园贡献自己的那份力量。

“很多人搬迁的时候,都是流着眼泪迁上来的,之后经常看见有人站在上面望着老家抹眼泪。”刘青山深有感触地说。

搬到新楼房了,虽然基础设施变化了,但赖以生存的土地变少了,村民的生活也不富裕,没有地种心里也很不踏实。这时不谋出路,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村民就流转土地,大量种植经济林,增加农业收入。剩余的劳动力,干部们就动员他们学习技能,然后外出打工。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经年累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因为这次迁移改变了。人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发现了新的机遇。在大移民的推动下,古城人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内容改变了。


曾经靠天和土地吃饭的农民变成了渔民、商人,有的养鱼做水产,有的经商当老板,有的种树做果农,带动和辐射着新农村、新农民的发展。

文化古镇 历史厚重

在大移民中,古城人民表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意识,其实是有历史和文化渊源的。

古城是垣曲老县城所在地,上世纪初叶,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曙猿化石,掀开了人类起源说研究的新篇章,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古城位于垣曲盆地的底部,亳清河、沇西河,交汇于此注入黄河,文明遗迹遍布古城境内,是黄河文化的见证者,是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这里古往今来为黄河上下数百里的重要码头,历史上一直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商王朝曾在此凭黄河天险建造都城,缔造了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形。


春秋时晋国曾在这里建有著名的瓠丘城,秦朝在此置幽州,北魏设邵郡,西魏改邵州,公元550年设县治,之后直至1959年,一直是县城所在地。

因为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北有条山屏障,南有黄河天险,曾是控制黄河渡口及绛垣公路的要地,又是三河交汇之地,交通便利。抗日战争时期曾5次被日军占领,解放战争时期经过3次战争才得以解放,因此古城还有“革命老区”之称。

古城镇副镇长张海峰告诉记者,古城的莘庄,正是当年朱德与卫立煌会晤地。在抗日战争中,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身份在中条山指挥对日作战时,其驻地就在垣曲县莘庄村。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卫立煌都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他还顶着压力,给八路军调拨、支援了大批武器弹药、食品、服装等军需物资,还亲自送物资到延安。”张海峰说,“1938年,朱德总司令从八路军总部回延安途经垣曲,专程到莘庄村与卫立煌会晤,并同他合影留念。”

虽然由于小浪底水库蓄水,老莘庄村已经被整体淹没,但这段历史却从未被人们忘记,古城人们口口相传,忆念着这段光辉岁月。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古城镇南圢坂烈士陵园,松柏苍翠,这里安放的是1946年解放垣曲县城(原古城)及上庄乔沟战役所牺牲的官兵。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和生活的古城儿女,续接着千年的文明,耳濡目染着先烈们的英雄故事,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先祖的英雄气概和优秀基因,具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旅游新镇 美丽乡村

从古城小浪底库区移民到新镇居民,这漫长的20年间,古城人一路蹒跚的迁徙征途,不仅有一种精神的指引,更有一种文化的传承。他们不甘人下、敢为人先,在失去土地之后,有的迎难而上立足本地,有的勇于创业走出家乡,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因为1959年垣曲县城迁出、1994年小浪底水库移民搬迁,这两次比较大的历史变迁,延缓了古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人们依据这片土地的先天条件,开始在沿河两岸,开展水上养殖、旅游观光、客货航运等活动。

为重现古城辉煌,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按照“农业稳镇、生态立镇、旅游活镇、文化塑镇”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栽植杞柳1000余亩,培训杞柳编制技术人员200余名,建立起了娃娃鱼、黑鱼、大闸蟹养殖基地和水产品交易市场


。为庆祝首届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中秋节古城人穿上节日盛装,舞起了长龙,在他们的脱贫产业基地——杞柳种植场举办了庆祝活动,为今天的美好生活加油助威。

依据小浪底的特殊水位状况,夏天水位低,绿草茵茵,这里成功举办了古城湿地“赏草亲水、野炊露营”消夏娱乐周活动,150亩的梦幻灯光展在夜间流光溢彩,还有舞台表演、大型篝火晚会、儿童游乐、美食一条街等诸多活动项目。

依托古城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古城人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群众收入,带动经济发展。

在南堡头村口,新建的文化礼堂引人注目,这是古城镇集镇北街4个村——磨头村、南堡头村、北堡头村、北窑庄村的集体活动场地,里面有村史馆(古城移民演变史)、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会议室等活动场所,外围还有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村民休闲娱乐广场、小游园等,今年春季又修建了塑胶篮球场,供广大村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另外,这4个村还统一成立了党总支。古城镇党委副书记李飞龙告诉记者,一是因为这些都是移民村,那时大家不愿背井离乡,只是原地后靠,形成了一条十里长街,居住不集中;二是经过近20年的运营,很多公用设施都已陈旧,这样联合起来集中办公、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可避免重复建设。

文化礼堂落成后,不仅有村史馆展示老古城历史文化和各项建设事业的成就,还有专门的宣讲队开展国家政策的宣讲、文明礼仪的学习,弘扬传统美德,同时也举办一些评比活动和文艺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礼堂有形,搭载文化丰润民心。比如,“好婆婆”“好媳妇”系列评选,激励村民争做道德正、为人好、本领强、受村民尊敬的人,形成崇尚榜样之风。


再如,前不久党的生日,古城镇举行了“肩上有担当 脚下有力量 ‘庆七一 颂党恩’爱国歌曲大合唱”,气氛特别好,每个村的村民都踊跃参加;前几天的九九重阳节,这里又举行了庆祝老年节系列活动。在外面的休闲广场,老百姓也会自发组织一些活动,尤其每年元宵节,镇上都会举行大型社火活动。

“古城特有的底蕴赋予了村民独特的文化气质,为美丽乡村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加了分。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古城的文化活动会开展得越来越好。”古城镇党委书记张建玲说。

这里是世纪曙猿之乡,拥有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形,同时也是黄河文化的见证,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早前的农耕文明。

1999年~2002年,因国家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库,以土地为生的两万垣曲古城人,含泪背井离乡,离开了赖以生存的黄河两岸,后移安置,重建家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他们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缔造幸福的动人乐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12:06 , Processed in 0.049020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