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潼关到风陵渡,近在咫尺,然隔着黄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天堑,是危途,是阻挡外敌入侵的天然防线。
东汉以后,长安向东,沿渭水、黄河南侧通往黄河下游及江、淮地区的道路,称为“潼关路”。
长安建都时,它是连通长安和中原少有的孔道。干道一边是山,山从秦岭延伸而来,挡在南边没有缺口。一边是黄河天堑。山河之间这条狭窄孔道,“车不得双轨,马不能并列”,潼关古城正守在通道上,号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眼前高峻的秦岭和滔滔的黄河,曾一再把中国历史逼到这狭窄的通道上。历史上,潼关大大小小的战事达三十多次。东汉末曹操与马超在此交兵,曹以沙筑墙用水浇灌,一夜冰冻成垒,马超兵败西逃,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分天下的前夜。
公元756年夏,安禄山起兵,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遂被叛军击溃。潼关陷,长安乱。唐玄宗仓皇西逃入蜀,中国历史的顶点从此滑落。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潼关后,也势如破竹直捣长安。
元末,朱元璋先破潼关,整个关陕地区得以迅速平定。明末李自成大破潼关后,结束流徙生涯,建立起大顺政权。不过,他后来也因丢潼关,携十余骑逃进莽莽深山,走向穷途。
30余里的禁沟,一直通到秦岭的蒿岔峪口。“禁沟”是潼关南面一条南北走向的深谷,谷势壁立,古时候谷中灌木丛藤,茂密得像编织的墙。站在高处向南边眺望,远处的山头隐约一座凸起的圆柱形夯土台,那是“十二连城”的一个遗址,古代信息不发达,潼关有危,相连的烽火台能将信息快速传出。
无数将帅曾在此埋兵布阵,展开厮杀。
古往今来的帝王后妃、得意或落魄的官吏书生,以及逃难的百姓,不绝如蚁从潼关走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切仿佛在眼前,一切却已过去了几百上千年。当地人称其为雄关并永留心中,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