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永济吴阎村巷陌深处的文化瑰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7 11: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阎村观音堂.jpg

永济虞乡镇往东南4公里,中条山北麓,王官峪和风伯峪之间,有个古老的村子吴阎村,民风淳朴,底蕴深厚,辖4个自然村:东吴阎、西吴阎、南窑上、驾雾岭。东吴阎是村委会所在地,人口1000多,4个居民组。本文重点介绍东吴阎的一台两庙三树八碑。

观音堂

东吴阎村东的中央,有一条老巷,东西走向,并不宽,但在过去就算是宽路了,中间还有一处折弯。

树是村庄的眼睛。一个颇富诗意的村庄可以没有山,没有水,但唯独不能缺少树。山中多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巷东头分立着3株古槐,有300年的历史了。树身老态斑驳,茎干已呈空腔状,但上部却异常旺盛,老树发春华,是见证村庄岁月的活化石,已列入永济市古树保护名录。村民对树木的保护意识增强,使它们得以存留下来。

俗话说“无庙不成村”。在过去,每一个古村落里都有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不同的神灵。

在巷道拐弯处,立有一座小庙——观音堂。观音堂坐东朝西,仅一间大小,低矮小巧,在前廊两侧墙上各镶有两通小碑。按照时间顺序,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创建碑,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重修,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重修碑,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三修碑,内容和年代基本清晰。其中那通明代碑上,赫然刻有“大明国山西平阳府蒲州临晋县虞城乡宅子里东吴阎村”字样,如此详细,实属罕见。这同时也说明虞乡县在明代属于临晋县管辖的史实。观音菩萨,佛教里的神祇,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帮助人们消除痛苦,化险为夷。在过去,观音堂和关帝庙、三官庙、玉皇庙等一样,是乡村中数量最多的庙宇之一。

祖师庙

观音堂往西50米,巷道北侧有一垧莲池,池北大院就是祖师庙及其戏台了。祖师庙也叫真武庙或玄武庙,属于道教方阵。所供奉的是真武大帝或玄武大帝,掌管北方,也称北方水神。一般的形象是龟蛇合身,披发、仗剑、跣足、着甲、骑虎,形象威武,传说有灭火奇功,保佑人民的平安。

真武信仰东汉已有之,但真正声势显赫、普遍信仰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起自北京,夺取王位。朱棣登基后,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借神权来巩固皇权。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祖师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墙下部镶嵌两通石碑,一通为雍正八年的“玄帝庙碑”,另一通为“康熙二十年重修正殿三间碑”。

康熙碑有两大重要信息:捐款名单第一位,“猗氏县乡宦河南按察使王含光银二两”。王含光(公元1606年~公元1681年),明末清初猗氏县(今属临猗)人,曾居虞乡风伯峪内的塔儿园。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其祖父及父俱进士。他能诗会画,山水笔墨简浑,烟云流润。王含光之所以大名鼎鼎,还由于其《五老峰》一诗,首句为“虞乡西南五老峰,一峰一朵玉芙蓉”,朗朗上口,韵脚俊朗,至今仍广为流传。

另一个信息,碑的右列第一行有“大清国山西平阳府蒲州临晋县”字样,再次证明从元初的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到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之间的464年间,虞乡归临晋县管辖。

吴阎村距临晋40公里,过去没有现代交通工具,车推肩挑,路途遥遥,还要隔着伍姓湖,纳税诉讼是多么不便?另外,整个明朝到雍正八年,蒲州还不是府,就是“州”,领临晋、荣河、猗氏、万泉、河津五县。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蒲州升府,同年始设永济县。两年后,1730年虞乡从临晋析出,复独立设县。

康熙碑碑首有“龙飞皇清”四个篆书大字,意在赞颂大清的太平兴盛。另有“玄天上帝左桃花右周公并十叩金身,祈愿阖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的祝词,表达了重修庙宇的主旨和目的。碑上的捐款名单中,有两蒲州乡宦分别捐谷五斗和四斗,说明当时农村商品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碑上还提到献殿三间,位于大殿与戏台之间,今已不存。

与很多地方一样,祖师庙大院长期被用作学校。改革开放初期,吴阎学校和蒲州镇杨马学校,虽地处农村,中考成绩却连续几年都排在永济县第一、第二,在当时名扬蒲坂,声震河东。

随着声名鹊起,狭小的校园无法满足生源激增的需求,遂迁往村南今址。祖师庙地处黄金地段,有人气,有底蕴,做学校非常合适。后来,这里还一度办起幼儿园。

2002年,以郭妙堂和杨全忠为首的村老年协会牵头重建大殿,意在将文化传承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迁居大同的杨爱国故乡情深,捐款20余万元,加上村民捐款,历时8个月,大殿重修工程竣工。每年春节,善男信女前来祖师殿祈求平安,香火还算旺盛。

有庙的地方不一定有戏台,但有戏台的地方一定有庙。如果既有庙,也有戏台,那肯定是村里地位最高的庙,祖师庙就是这样一座主庙。

古戏台

祖师殿正对的古戏台,庙宇结构还算完整。戏台为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

祖师庙戏台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内饰完整。古戏台与正殿同年修葺,台内墙壁重新描绘,雕梁画栋,很是华丽。正中央有隔板,绘有“蓬莱仙境”图案,上方有“古世界”三个大字,两边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对联。前后台隔墙的左右过门匾额上,分书“振玉”“金声”。

戏台的两根前柱为八棱石柱,很像解州关帝庙崇宁殿四周的蟠龙石柱。两侧的内山墙,各设一小门,通往两侧的耳楼,其匾额分别是“进而休”“出而作”。村里有了新舞台,这个戏台基本就不用了。虽彩绘一新,但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

二是耳楼设计精巧。古戏台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两边置有耳楼,且为两层,上为房间,下为出入大院的通道,有效利用了过道上方的空间,增加了房屋的使用面积。远看耳楼与正台浑然一体。如果正台是主体,那么耳楼就像两个翅膀,一体二翼。耳楼部分很像万荣后土祠的过路戏台。

三是虎头梁端别致。戏台上方的两个大梁端头,也就是面向观众的一端头,雕绘着虎头图案,形态夸张,虎虎生威。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永济现存的数十个古戏台中,唯有南窑上的昭佑庙戏台与此风格相似,两戏台距离不足1公里,应该是二者相互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

1984年,吴阎大队在村南空地上,建起了气势宏伟的新舞台,三村八个队筹资,由李毓秀设计,楼上村书法家李芳园题写“吴阎人民舞台”。

两通碑刻

祖师庙戏台的后背墙上,书有“观古今 映乾坤”六大字,墙内镶嵌着两通长方形石碑,其文字极有民俗研究价值。

第一通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所立:大凡功之成也,以人人成功也。以心心一一,则人虽少功无不就。弦等以玄武宫殿列于斯,前无赛乐楼,心甚不安。因本庙中地之财产,经营积余不十年而斯楼已建,爰以所事之人,勒之於石,以施□特以志,其心一而功成之易也云尓。

旹(shí)雍正三年岁次乙巳四月吉旦

由此碑文可知,戏台原名赛乐楼,是李一弦等七人省吃俭用筹得的资金,花费了十年工夫才建起来的。虽人少力薄,但只要有决心、有恒心,一样能办成大事。立碑的目的在于不掩善行,褒扬功德,正如“斯台既立,若不刻诸于石,恐以岁时绵远,无能光先启后。聊且真书,以识岁月云”。

另一通则是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碑,属庙宇的管理条规,没有标题。全文如下:

谨遵先人公议禁条开列於后:一、不许在献殿内及乐楼上奏一切杂音,损坏墙屋;二、不许在庙门外拴系六畜以及粪土堆放;三、庙内桌椅板凳不许出庙;四、凡一切使用物件不许在庙中寄存;五、不许在庙中读书毁画墙壁,涂抹门窗。

如有犯者,罚油十斤。

以上禁规每年保地轮流查看。如有犯者照禁条公罚。倘有徇情,入甲公举,即罚保地公食银三两,决不容情。故立石。

从碑文看,所订条规比较详尽。有禁止内容,有处罚措施,特别是“罚油十斤”的规定打上了时代烙印。此外对管理者也做了约束。

过去有些地方在乡规民约碑上,对违犯者做了有趣的规定,比如罚戏一台,就是自己出钱,招来戏班子,请全村人看戏。这种惩罚看似有些奇怪,但隐含着“治病救人”的意思。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还有挽救的余地,请大家看戏吃饭,不伤皮肉,给自己改过的机会,有温度,接地气,在为大家奉献中受到教育

吴阎还是吴闫

现在有村民常把村名写作“吴闫”。到底是吴阎还是吴闫?

经查得知,作村名讲,历史上有“闾阎”一词。闾,泛指门户、人家,过去25家为一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闾阎泛指平民老百姓,例如于谦的诗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也代指乡村。故称“吴阎”比较合适。各版本的《虞乡县志》皆用“吴阎”,貌似吴姓人居住的乡村,当然现在村里杨姓居多。如果用“闫”字就不好理解了,古代只有阎,没有闫,后来民间出现了不规范的简化字“闫”。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进而规定把“阎”简化成“闫”,虽然不久被废止,但影响还在。将“阎”写作“闫”,是一种不严谨的做法,类似情况还有永济的清末廉吏阎敬铭,不要写作闫敬铭。

讲好吴阎故事,就是讲好永济故事。愿吴阎深厚的文化遗迹,在乡村振兴中散出文化自信的恒久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13:07 , Processed in 0.048859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