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运城旱灾,历史上的自灾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1 17: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城有十年九旱之说。亘古以来,旱年居多。大的旱灾自公元前汉•景帝刘启后二年 (142)记起,三百年前史籍上记载有77次。

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旱,解州、安邑特灾。

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硝池水涸,盐花不生。

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1715):旱,麦价昂贵,解州大灾。

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大旱无禾。

圣祖康熙六十年(1721):大旱无麦,斗米值银九钱。安邑、解州均大灾。

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大旱无麦,安邑大灾。

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大旱无麦。

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夏五月至秋八月不雨,无禾。解州、安邑均大灾。

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旱无禾,安邑大灾。



高宗乾隆五十一年(1786):晋南大旱,安邑为甚,黄河以东,人死遍野;条山以北,臭气冲天。八口之家去五六,十户之庄留二。

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旱,解州大灾。安邑歉收。

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六月旱,粮价昂贵。安邑、解州均大灾。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大旱无麦。

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酷暑,居民死者无数。

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846):大旱,夏歉收。五月至冬无雨,斗麦银七钱余。安邑、解州大灾。

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旱,麦歉收,秋无禾。

清德宗光绪二年至三年(1876-1877): “麦不登,成大饥,全省成灾者七十余州 县,晋南被灾尤酷。山童水枯,赤地千里,斗米银二两余。道殣相望,村落为墟' 安邑原有17万人,灾后统计只余7万余人。解县6万余人,灾后幸存者3万余人,古今罕见。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旱,麦每石价银11两。

民国9年(1920):秋,京兆、直、鲁、晋、豫皆大旱,安邑尤甚,大旱九成者155个村,八成者45个村。

民国11年(1922):旱,槐豆、棉籽食且尽。

民国17年(1928):大旱,麦未播。

民国18年(1929):大旱,麦秋未收,饥饿而死、卖儿女者甚多。麦价每石涨至二十余元。当道因筹军事,未能兼顾民命。

民国19年(1930):大旱。

民国33年(1944):秋大旱。

民国35年(1946):夏旱,硝池少水,盐花不生。

1950年:全年遭旱,遍及全境。

1952年:春旱。

1955年:3月1日至4月15日降雨4.7毫米,春播困难。是年,秋亦旱。

1957年:夏、秋大旱一百天。8月3日至10月22日81天,只有几次零星小雨,雨量仅30.3毫米,秋播时大旱。

1959年:6月11日至8月28日,未落过透雨,只零星降雨69毫米,受灾面积达 948364亩,占总耕地面积53.1%。

1960年:全国有九亿亩土地遭受了严重的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运城自1959年秋后至1960年7月,共三百多天没有下过一场透雨,177万亩耕地,有150万亩遭受灾害, 是特大旱年。

1961年:7月17日至9月2日,零星降雨墒不足,全市11万亩秋田作物受灾。

1963年:5月底至6月底基本无雨,7月中至8月底无雨,夏旱连伏旱,灾情严重。

1968年:1月至3月无雨。入夏以后,气候依然反常,长期干旱缺雨,7月13日至8 月10日无雨。

1976年:冬春连旱,1月至4月中旬无雨,5月无雨,麦子歉收。6月仍少雨,夏播不成。

1977年:持续大旱,小麦从种到收260多天没有下过一次透雨,大旱一直持续至7 月底才基本解除。

1986年:全年降水303.9毫米,为四十年之低谷。越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仍少,旱象严重。26万亩小麦受灾,损失1730万公斤。同年7-8月,又逢持续高温天气,气温在36-38度,35万亩棉秋作物严重受旱,损失达700万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9-20 05:51 , Processed in 0.04973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