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李新院篆刻的河东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0 11: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东根祖文化》篆刻之“嫘祖养蚕”“后稷稼穑”.jpg
河东八景》篆刻之“鹳楼极目”“祖庙飞龙”.jpg
前不久,在《运城日报》刊登的一组《河东八景》篆刻作品,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组篆刻作品风格多样,古雅朴拙、气息浑厚,给人一种大气雄浑之感。其作者,正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新院。除了这组作品,他还篆刻了《河东根祖文化》等系列作品,并且全文篆刻《道德经》。
李新院先生.jpg
今年已经79岁的李新院,面色红润,语调铿锵,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我这一生就是奋斗过来的。”刚一见面,他这样向笔者介绍自己。开拖拉机,自学摄影,发明喷灌机,参与成立临猗县电视台,研究篆刻……确实,一路走来,自我奋斗一直贯穿着他丰富的人生轨迹,留下了一条稳健坚定的履痕。

进文工团,改写人生轨迹

谈起自己的过往,李新院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看似毫无关联,却又一环套着一环,仿佛冥冥中注定一般。而这一切,还得从他进入文工团说起。

1943年,李新院出生于临猗县东张镇[~公式~]樊村的一户普通农家,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靠耕地养活一大家子人的父母踏实肯干,从小就告诫他们姐弟几个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从来不娇惯他们,很支持他们上学读书。

李新院的父母为人正直善良,村里谁家有事,都会帮衬一把,亲戚有困难更是不在话下,也因此在村里有着很好的口碑。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李新院的心,一直到今天。

1957年,完小毕业的李新院没有考上高中。第二年,东张镇成立了一所农中,他便报了名,并顺利考上。恰逢当时的临晋文工团来学校选拔人才,受平时爱唱戏的父亲影响,李新院也是“艺高人胆大”,唱了几句歌曲,就被选上了。

如今,李新院回过头再想,进入文工团正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喜欢文工团的氛围,他选择了加入,父母也非常尊重他的意愿,给了他很大的支持。

1961年文工团解散,原临晋公社成立了机耕队,他和其他5位同事作为学徒开起了拖拉机。后来,县上成立了拖拉机总站,李新院被调了去,这拖拉机一开就是10多年。

在此期间,李新院在总站的宣传队接触到了照相机,自此开启了他的第二爱好。

自学摄影,扩展艺术视野

当时总站有一台珍贵的捷克照相机,一次,李新院临时被安排用相机拍照,丝毫没有经验的他,愣是自己摸索,调好光圈,找好曝光度,没想到照片洗出来后,效果出奇地好。而他也深深被这台小家伙吸引,自此踏上了摄影之路。

1972年,李新院和同事到北京出差,其间购买了一台老式照相机及6卷胶卷。而他拍摄的作品,更是得到了县文化馆专业老师的肯定,这给了他极大鼓励。

他开始用手中的相机,抓拍身边重要的人和事,走遍临猗多个乡镇、田间地头,并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平台投稿。他也渐渐得到了回应,不仅稿件被大量采用,还先后多次获奖。仅1972年到1988年间,他就投稿600多篇,其中一篇关于秋种秋播化肥紧张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

李新院自幼喜欢读书,更喜欢琢磨,仅仅凭借订阅的杂志《无线电》,他就自己买材料,组装成了能正常使用的收音机。对新闻的敏锐和灵巧的动手能力,也让他被更多人看到。1974年,县上成立农机研究所,把他调了过去。

那时,临猗县临晋镇冯家卓村有中央、省、市农业机械化试点,他一直在第一线参与实验,和同事们一起使用“地膜覆盖”的方法,还用大型机械进行喷灌,并于1975年的山西省喷灌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不仅如此,他还研发了自动控制,以“发光二极管”,开启了“光控”机械自动喷灌方式。

1979年,因为表现优秀,李新院被省农机研究院借调了3个月,参与了山西省PYD型喷灌机项目设计,并获得了省科研成果二等奖。5年后,他凭借此项设计破格考取了工程师。

在此期间,李新院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新闻事业,没有放弃摄影。1987年随着包产到户,大型农田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县上决定成立临猗县电视台、临猗电视摄像队,李新院和另一位同事,跑遍了全县50多个单位借款,加上县上划拨的一些财政,终于买回了电视台的专业设备

1993年,李新院被任命为当时临猗县电视台业务副台长。无论做什么,他都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心。1996年,电视台进行整合改制,依照当时的政策,李新院和一批老同志离开了热爱的岗位。

退而不休,篆刻新篇章

尽管如此,退休后的李新院并没有放松下来。由于摄影较有名气,1998年县里组织大家换身份证照片,特意找到他为群众照相,他很乐意地应了下来,每天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的各个乡镇,上门为群众拍照,一干就是3年。

2004年正月,因为要照看上学的外孙,李新院从临猗来到运城市区暂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住处对面一家店铺内,陈列着几方印石和几把刻刀,着实有趣。此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公布,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极为惊艳。看着两元钱一把并不贵的刻刀,他一口气买了5把,自此钻研起篆刻艺术来。

为了夯实基础,他还特意买了《中国篆刻大字典》,逐字逐页研读历朝历代大家的篆刻,并随时积累知识,注意用刀和布白,很快,他的篆刻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短短几年时间,他的作品就获了奖。

2007年,平时熟读中华传统典籍的李新院突发奇想,希望用篆刻呈现《道德经》全文,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并向世界展示篆刻这一古老的艺术。说干就干,他根据《道德经》的语意,开始设计不同的字体和布局。

总共81章、5000言的《道德经》,用石头逐句刻印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最终,历时一年多的辛苦雕琢,2008年8月,他完成了这项工作,共篆刻1119方石印,其中270多方还有边款,记录了26套民间妙方。不仅如此,刻好后,他还用这些印章盖了3个108米的长卷和两套每套12本的册页,完美呈现了《道德经》的整体效果,颇具视觉冲击力。

篆刻,需要的是耐力。创作前,他首先要规划,打好图纸,然后再刻。最多时,他一天能篆刻12方印,仅盖完《道德经》的两套册页,他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这一大工程赢得很多人的点赞,大家建议他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为此,李新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相关单位联系,看能否申报,最终得知那时全国已有6人篆刻了《道德经》,他是第七人,也是山西省第一人。

奋斗不止,奋进路上多精彩

篆刻的方寸之间,让李新院的精神世界得以无限延伸,更加宽广。如今,篆刻已成为他生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他已经创作了《苏轼<前赤壁赋>》《茶经》《沁园春·雪》《吕洞宾内丹》等8个系列的篆刻作品,累计篆刻4000余方。

今年,“河东八景”评选出炉后,他很快就篆刻了8方印,来表达他的喜悦和对故乡的浓浓深情,并将其捐献给了运城市档案馆收藏。

同时,他还篆刻了《河东根祖文化》等系列作品,希望用手中的刻刀,将河东文化与篆刻完美相融,为河东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充实”两个字,正是李新院晚年生活的主题。

退休后,李新院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6点半便开始工作,坚持读书看报,积累与篆刻等有关的知识,多看、多听、多动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

他也没有丢了摄影,还第一时间购买了新型号的照相机和航拍机,将镜头对准生活和风景,拍摄了许多有趣的照片,乐在其中。

近几年,他还开始练习书法,不断夯实自己的篆刻技能。最近,他篆刻了《黄帝内经》的相关名句,盖在购买的现成空白日历卷轴上,再配以书法,有一种古典美。

在李新院的书房,有三个书柜,第一个放着摄影设备,第二个放着各类石头及印章,第三个则是经史子集、相关书籍和册页本等。不大的房间,目光所及之处陈列着各种印章和篆刻工具,还有许多卷轴、字画,让人真切感受到他在这里沉浸学习的浓厚氛围。

“无论做什么,要学,就要学精、学好。”李新院说。因此,他总结了三条格言:“恨无分身术”“花甲正当年”“日当年用”。“时间太不够用了。”这是他这些年来的切身感悟。

“人生在世,都在进行有意识、无意识的播种,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李新院说,人最怕的是精神衰老和死亡,好的心态,才能保持好的身体。

他还把自己的书房名曰“一德”——“一德以解百凶”,道以德为本,德以道为用,以道德为本,方能应对万事。

正所谓,境由心生。李新院用他干一行、精一行的奋斗与洒脱,对待一切,也因此,获得了人生路上的诸多精彩,而这份精彩仍在继续,并且熠熠生辉。

王捷/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08:30 , Processed in 0.067488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