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保护村名遗产 延续乡愁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8 10: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刘保全说:“地名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记录和见证,也是世界文明史的记录和见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地名文化专家罗容海说:“善待地名是一种情感需要。中国是文明古国,语言文字长时段的统一和稳定,造就了众多历史悠久的地名,这些地名已经融入当地人的血脉和禀赋之中。地名附着着大量的历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大量的个体记忆和感情。地名又真真切切要为群众生产生活方便、志趣高雅服务。”我们当代人的任务是:“探寻文化根脉的时代表达,守正出奇;让时代精神与多样审美互渗,昭德塞违;让传统美德与人文情怀贯通,兼收并蓄;让民族元素与世界语言融合。”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专员说,“地名文化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优先使用历史地名,挖掘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古今一同,同声共气的境界”。

村名描述一定地域历史和文化,向人们讲述当地自然环境变迁,人类历史演进等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性。千百年来,村名代代相传,是人类文化遗产最古老最活跃的部分。这些村名形成的“村落文化”追寻着历史沧桑,浸润着民心、民风、村风。被文化包裹着的记忆,是造就现代文明“村风正、民风好”的原始动能。

“村落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包括地名词语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两个层面,地名词语揭示了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等。二者不可分,共同构成村名村落文化,是重要的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延续性、地域性、多元性三大特点。村名是地名文化的一种,不仅有标志记忆的功能,还有文化教育传承的功能,尤其是还有发展经济的动能。作为历史长河中的时空符号,村名集聚了人们丰富的智慧,蕴藏了多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独特的识别、容器、载体。如千年古村裴柏村,记载着千年裴氏家族的兴旺和迁徙,名人和贡献,其家教家训家风,礼仪孝道千古流传。

闻喜县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人辈出,物阜民丰。据国家民政部《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闻喜县有千年古镇桐城、东镇、礼元等,有千年古村落冰池、上郭、邱村、官庄、裴村等200多个。在这些历史名村、名镇中,除新中国成立后新兴起的十余个新村外,一半以上的村子都是明洪武年间或之前就存在于闻喜。这些村子的命名是有规律的:

1.以姓氏立祖为村名。如裴村、李家庄、王家房等。

2.以上、下、大、小、南、北、东、西、山、河、岭等立村,如大泽、上庄、西宋、岭后、山底、东河口等。

3.随着唐宋时代的经济繁荣发展,位于交通主干道上形成的商旅中心店铺,如问店、薛店、郭店就是当时的官营邸店,七里店、丁店、宋店等是当时的私营店,后来逐渐形成村落。

4.古代的战场、军营、后勤供应地,战争结束人们在此居住形成的村子。如下寨、保安、营里、仓底、上吕等。

5.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形成的村名。如后宫、龙头堡、葛寨、大马、石门、马刨泉、蛇虎涧等。

6.以特色景观立村的。如丈八、槐林等。

7.历史上的组织社会祭祀神祇和民间社火形成的村名。如东社、西社、中社、裴社。

8.汉族以外其他民族形成的村落,如桐城镇的王村是元代蒙古族人别墅形成的村子,酒务头、羊圈头和羊务头(今称蔺家庄)是元代蒙古人放牧点形成的村子,上王和南王村是元末蒙古人避难形成的村子。

9.人口流动迁徙形成的外来移民村,如东鲁、涑阳、仁和。

10.因灾避祸或因人口膨胀在县境内迁徙的移民村,如新李房、新仪张、西村垣、新阳庄等。

11.村名中还有庄、头、堡、寨、房、院、店、园、底、坞、峪、坪、涧、峪、肴等词语。村和庄是古老村子命名的源头,原指构筑在山林田野间用木条枝搭建的住宅或在地、或在树杈、或在洞,所以村字用寸之木为村,封建时代泛指皇家或官员在大片土地上筑管理土地人的住所,后来,逐以族群或同姓或异姓组合同居处。头、某某头村,多为元代表示管理这片土地的头目、头领的住宅,后演变成杂居的村落。堡,是用土筑的小城,用于军事和防范,战争结束,人们依然居其中,有安全感。寨,也是从前军事防御产物,原指用木栅栏阻敌,也有用土墙阻敌亦称寨子。房字用于村名,是指某个姓氏家族分出来的支系,房原指正堂两侧的偏房,村名叫某某房就意味新村是从某某姓氏分出来的庶村。“夏县有个‘董不清’,闻喜有个‘房不明’。”带房字的村子应当找到何时何地从何堂而来。院,本指周围墙内的地方,应是一户人家所有,后来院多了也称某某院,院即村,村与园同。店字是指商贸活动形成的铺子、旅馆、商厦,这个名字早于村而形成于唐、宋经济繁华时代的大道两旁,后来逐渐扩大或众人居住地才称村子。坞和坪一般指建在村子外面挡风屏的土堡,住的人多了也叫村子。坪比坞小,一般指山区局部不大的一块平地、平原,在此建村,有的叫坪,有的叫坞,也有叫肴的。涧,即水,村名叫涧,说明村子在小水、小河边。总之,以地理实体为村名的某山、川、河、渠、坡、岭是农耕时代的文明印记。

目前,闻喜县一批文明乡村正在蓬勃兴起,那村落曲径幽深处,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村内的文化墙以传统美德、现代文明为主题,漫画配诗,传播孝道、爱国、敬业、互助。村子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和积累,民风淳朴的底色形成了团结互助、邻里和睦、见贤思齐的良好村风。

乡愁与乡村的文化记忆紧紧相系。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来自乡村,所以乡村记忆即是民族记忆。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特色人文,是发生过的现在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它可以是一棵古树,一处老房子,一段故事,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也可以是一个村子、一个县、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如现代农业生产收割麦子早已用上了收割机械,但扬麦子的风车、碾场的石滚子、镰刀,却保存了农耕文化的厚重沧桑之美,这就是乡愁。我们要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文化的乡愁,留住自己和故乡的名片。目前我们初步了解闻喜县村名来龙去脉的村子有200余个,其来源一是古今史志,如乾隆版、康熙版、民国版《闻喜县志》和1993年版的《闻喜县志》。二是录选自《东镇志》和闻喜当代文化名人与其村支村委编印的47部“村志”。三是一大批村名文化爱好者进村入户听取古稀老人讲村子故事,搜集整理成文的。如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史炳仁整理了石门乡及天井村的历史;杨蒲鹏走访50多户村民搜集整理出后宫乡各村的来历,有史志记载的、有民间流传的。裴社镇的冯开智、王有智、马克勤等提供了大到裴社村的来历,小到六一村的来历,即民国时河南水患难民六户为一村而得名;纪委王沛郁书写了《千年古县话闻喜》,记述了从上古经历朝历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闻喜及县域内地名的来历。他们都是“保护村名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未来”的践行者、守望者、传承者。

研讨村名文化有什么用?我讲个小故事。那是2009年10月16日,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秀莲率亲朋与忻州市政府办主任和市史志人员组团来闻喜寻根问祖,说他们村是五台山下的郭家庄,其村志和家谱明文记载他们是五代时从闻喜县智庄村迁往五台县的,陪同寻访的我市政府办同志要我寻查智庄村。此后我历时三年费尽千辛万苦查遍全县所有带“智”“支庄”的村落,访问数百名老者,均无所获。十年后,我们查阅上郭村村名时才发现,原来上郭村远古时只有几户人家,为了早日壮村兴民,小村起名为“子众”村,表达了村民的企盼。到春秋战国时期,自桓叔初封到曲沃(闻喜)至武公称晋君,六七十年间闻喜的晋献公称霸华夏,这时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假虞灭虢”的故事,当时晋献公一面将自己妻族一支的虢(郭氏)安置在今上郭村“仁义堡”,一面将东、西、南、北虢国的战俘全部迁至今汾阳、孝义等边远地域戍边垦荒。为解难民困,子众村民在其路边设茶水供人免费服用,自称茶坊村。后经晋惠公、晋文公三代,时过境迁,“仁义堡”内的虢(郭)氏人丁兴旺,出了“仁义堡”取其虢姓和都城上阳,组建了上郭村。算起来,该村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子众村经数百年口传已讹为“智庄”村或茶坊村。可以说,研讨村名文化破解了这一千年难题。

抢救村名文化,留存历史遗产,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崔黎/文   2022年01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12:31 , Processed in 0.071361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