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捅马蜂窝式网红 别对恶搞文化如此迎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1 12: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重庆市大足区一名29岁小伙子为了让直播更火,冒险去捅马蜂窝。10月4日晚,蒋波等6人花500元租了一台吊车来到马蜂窝树下。他戴上摩托车头盔,披上雨衣,站在吊车上来到30米高树头。直播不一会儿,同伴就听蒋波大喊:“快放我下去,遭不住了。”吊车放下,蒋波已经陷入昏迷,赶紧送进附近医院。经检查,马蜂从裤脚进入,在蒋波身上叮了37处伤口。随后,蒋波转入重症监护室。
  网络的低门槛和快速传播,让走红变得迅速,然而若没有持续的关注度,也会让红人速朽。有人可以在一夜间成为网红,也有人很快就会泯然于众声喧哗之中。于是为了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吸睛效果,一些人在走红的策略上,往往剑走偏锋,以恶搞或者三俗作为载体,但大多数人最后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捅马蜂窝需要专业的防护与设备,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死伤之祸。明明知道马蜂窝不能轻易捅,然而为吸粉并让自己更红,网络直播者则有了“捅马蜂窝”的创意。此种做法在之前有诸多翻版,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在高速运转的电钻下啃玉米棒子,结果有人为此被磨掉了牙齿,有人不小心被卷掉了头发。原本的哗众取宠之举,最后落得个贻笑大方。网红为吸粉直播捅马蜂窝,被蜇昏迷进重症监护室,固然属于咎由自取,不过由此事引发的反思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恶搞的文化需求,才会有恶搞的创意供给。近年来,一部分人想拼命获取颠覆式创新冲动的存在快感,还有部分人利用恶搞获取公众特别关注力,似乎已成为一种网络文化,及至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猎奇求怪是人的本性,然而网络的非正规化,则加剧了这种需求,其如同泛滥的种子而恣意成长。网络文化“粗鄙化”之下,一切公序良俗都被颠覆,及至到了无底线的地步,低俗与恶搞成为成名的快捷通道。
  当然,这种方式一旦被奉若神明,高效而快捷之下,效仿者则呈云集之态,使得网络文化“粗鄙化”更为严重,并具有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群体基因。然而,网络化表达则是现实化呈现。捅马蜂窝式吸粉是对恶搞文化的迎合,也是对现实状况的真实映射。无聊的恶搞者企图制造轰动,而围观者则希望获得新鲜的体验,二者的合流与供需的对接,才汇成了一个强大的群体,并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景观。
  恶搞之下,规则与秩序则会被颠覆,三俗现象则会有抬头之势。究竟是网络恶搞助推了低俗文化,还是低俗需求加剧了恶搞行为,固然没有主次之分但有辅助之嫌。在对网络低俗文化进行抵制之时,更应对造成此种现象泛滥的社会因子进行扭转。捅马蜂窝被蜇昏迷的结果,又何尝不是对既有社会问题的另类警示。当我们无视既有问题的存在,那么置于其间的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蜇”的对象。
  事实上,正是我们的置若罔闻与漠然置之,整个社会已为恶搞文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愈演愈烈,已导致了价值观的加速滑落,道德底线也被轻易践踏。当人们以恶搞化的方式进行生存时,那么权利的保护与尊重的实现,就变得日益艰难而代价巨大。社会风气的堕落加剧了社会变迁,社会道德、公序良俗与集体责任则面临严峻挑战。如是观之,唯有从更大视野去看待网络恶搞,才能以网络行为的规范去带动社会风气的净化,实现由俗到雅,由重形式到重内涵的价值转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9:07 , Processed in 0.06537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