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数量惊人,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源,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增产与减损并重,加快推进“粮安工程”建设,大力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切实解决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提高,全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部分主产区收储矛盾极为突出,露天储粮数量较多,确保储粮质量安全难度较大。农户储粮装具大多材质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鼠咬、虫食和霉变等多有发生,粮食损失率高达约8%。粮食跨区域流通量不断增加,2015年达到3400亿斤,但物流设施和方式比较落后,抛撒遗留较多,造成了较大的不必要损失。 加工环节损失也不容忽视。我国居民存在过分追求精、细、白的消费误区,企业粮食过度加工严重,成品粮出品率低。同时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滞后,副产品开发不足,粮食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率不高。粮食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更加惊人,据有关专家测算,消费环节我国每年造成粮食浪费在800至1000亿斤。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必由之路 紧平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基本态势,稳定粮食供给水平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期艰巨任务。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主要还得靠自己,因此既要狠抓粮食生产,确保产能和产量,又要加强粮食流通,大力减少产后损失浪费。事实上,相比于增产来说,节约减损是保障新时期粮食供给更加经济有效的举措。 产后节约减损的特殊重要性是由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决定的。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抬高的挤压、补贴支持的“黄线”和资源环境的“红灯”等多重挑战,持续增产的成本和难度都越来越高,我国粮食生产或将进入产量增长趋缓、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加快的“新常态”。同时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刚性增长,因此从长远看保障粮食供给还面临较大压力。节约减损就等于增产,大力减少产后损失浪费应当成为我国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应对日益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一个战略选择。 损失浪费大,节粮减损的空间也大。不包括消费环节,目前发达国家粮食产后损失通常在3%以内,按此测算,我国每年可节约粮食350亿斤以上,能够满足近1亿人1年的口粮消费需求。这将有力缓解我国粮食保供、增产和财政支农压力,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如果加上消费环节,产后节约减损的空间将会更大。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虽然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年我国水土资源和环境的弦已绷得很紧,地力消耗过大,耕地质量普遍下降,农业用水占我国水资源消耗量的63%,北方地区“1吨水1斤粮”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化肥使用量超出国际公认安全线1倍左右,使用效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50%;农药使用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耕地土壤受到污染。如果种出来的粮食因为储运、加工水平落后和消费浪费损失掉了,这部分资源和环境成本就被白白浪费了。按目前水平推算,如果能将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控制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每年就可以减少粮食播种面积近亿亩、农业用水350亿方以上、化肥使用量50亿斤以上、农药使用量4万吨以上;如果消费环节浪费也能得到有效节制,效果将更加可观。因此大力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就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就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属于“绿色增产”,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流通必须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经营方式,逐步走以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粮食流通水平总体不高,粮食损失损耗大、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低。可以把促进节粮减损作为提升储运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粮食收储、运输的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加快实现粮食储运体系现代化。在加工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加工业节粮减损,对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有效引导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 因此,可以说,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 要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国家有关部门于2007年启动实施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试点以来,已为全国26个省区市农户配置了1000万套标准化储粮装具,使这些农户的储粮损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为农民减少粮食损失23亿斤,促进农民增收25亿元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继续大力实施。同时应抓紧开展大农户科学储粮装具的研究推广,让这项惠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着力加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减少粮食储运环节损失。“粮安工程”实施以来,共新建仓容1450亿斤,维修改造“危仓老库”仓容2460亿斤,粮食收储能力大幅提高,安全保粮效果明显增强。但是现代物流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发展缓慢,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落后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加快疏通粮食物流主通道和重要节点,大力发展散粮汽车、火车专列、集装箱等物流方式,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减少传统包装运输带来的损失。 积极引导加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粮食利用率。要继续大力推进“放心粮油”供应网点建设和主食产业化,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营养、便利的成品粮和主食产品。抓紧制订和完善主要粮食品种成品粮国家标准,引导企业科学规范加工,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原粮利用率。支持和引导粮食加工企业改进技术设备,发展综合加工和循环经济,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率。 加大产后领域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增强节粮减损智力支持。应着力加强新型粮仓、绿色储粮技术设备、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加工转化技术、粮食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加快推广运用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以及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储粮水平,减少坏粮隐患。 大力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要帮助广大消费者掌握必要的食品营养及储存知识,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理念和爱惜节约粮食意识。要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节约粮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当代“时尚”;不仅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修养,更是“兼济天下”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