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寻找华夏根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9 17: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找华夏根脉

从老牛湾到潼关,走完千里黄河,不能不赞叹黄河的雄壮威武。

一条黄河,浑身上下都表露着华夏民族的个性,有时慈祥,有时暴虐,有时入情入理,有时又蛮横无理,让人会想起慈爱的母亲,也会想起严肃的父亲,能想起敦厚的长者,也能想起残暴的君王。从西往东,千回百转,哺育了华夏民族,又活生生将华夏民族的生存之地劈开,而且劈得是惨不忍睹、支离破碎。

坐落在这样一条大河的两岸,是晋陕两省的大幸,也是晋陕两省的大不幸。

在黄河、黄土的滋润下,两省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黄土的颜色,像两个相貌神似的兄弟,都是一身憨直,一脸淳厚,让外人难分彼此。尽管有大河相隔,还是深情凝望,隔河牵手,沿着这条大河一路同行,生出难解难分的情谊。

有时,站在河边的高崖上朝对面眺望,我会感觉到对面的崖上,也站着一个同样朝这边眺望的人。这边一声呼喊,那边一声歌唱,声音都会贴着跳跃翻滚的河水凫过来,之后,汇在一起在高原上空袅袅飘荡。

两面都有个古老的名字,这面叫晋,人称三晋;那边叫秦,人称三秦。不同的是三晋之“三”,源于历史,三秦之“三”,源于地理。

这面的生生世世都守着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周身都泛出黄土的气息,刻着黄河的烙印。

那面的本系同根所生,同样忍受着高原上炙热的阳光,面对着黄河里浑浊的流水。南面的秦岭像一扇美丽的屏风,不光带来了秀丽的山色,还用一川一堑清清河水滋育着黄土地。至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在黄土地上待了一千多年的秦,终于禁不住秀美山色的诱惑,往南将身子探过苍翠巍峨的秦岭,去体验汉水的清润和大江的浩渺,便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从此,陕西不单是一身黄土、一脸汗渍,还增加了一丝秀丽、一分文静。

而河对面的晋,则被一座巍峨的太行山死死挡住,永远也不可能跨出黄土高原一步。

从此,秦晋就有了不同。

我更感兴趣的是同处黄土高原,共居黄河流域的秦、晋,眼里看到的只有被黄土弥漫出的秦、晋,脑里思考的也是依河相偎的秦、晋。

常常想,如果没有黄河相隔,秦晋两省从地理上看会是什么样子?

地理学家会说:如果是那样,绵延千里的汾河谷地将与渭河平原衔接。因为,地质史上,汾河谷地与渭河平原为同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本来相连在一起。秀丽的中条山也会与峻拔的西岳华山相连,只因为地质裂变造成两山的断裂,河水才从两山之间滔滔流过。

但是,如同历史没有假设一样,自然地理也从来没有如果。

上苍在黄土高原上造就了一条鸿沟和数座山脉,黄河从其中流过,于是有了河东河西,有了山西陕西;又造就了汾河、渭河和大大小小的支流;于是有了一块块平原、盆地和由洪水切割出的沟壑梁峁。

也许因为是山西人,又多次在山西各地行走,山西在我的头脑里是一种现实,平原、山崖、沟梁都是实实在在的。陕西也去过多次,在头脑中却始终是一种意象,虽然踏上去后,感觉与山西没什么不同,但是,又分明飘着一层薄雾,带着一点神秘。

河东的山西多山,关隘重重,表里河山,有三晋之称。西部的吕梁山,延绵400多公里,由北而南,峥嵘突兀,叠嶂竞险,与黄河相携并行。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宛如一条脊梁,挡在黄河与汾河之间,与陕北高原隔河相望。东部的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系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横亘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其山巍峨耸峙,气势雄壮,峡谷毗连,流曲深澈。北部的恒山、五台山虽不绵长曲折,却风景优美,一为五岳之北岳,一为佛教之圣地。南部的中条山峻拔秀丽,山势狭长,隔河与西岳华山南北并峙。四山环绕之中,数十条小河簇拥着汾水自北而南缓缓流过,一路上穿山越岭,若一条线,联结起丘陵盆地。这条狭长地带被称为汾河谷地。谷地中的几块盆地又若冰糖葫芦般,被汾河穿起,自北而南,分别是太原盆地、晋中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若再加上北端桑干河流域的大同盆地,滹沱河流域的忻定盆地,沁水流域的上党盆地,整个山西就像一棵大树,主干清晰,枝杈分明,而一个接一个的盆地,像一颗颗果实般,均匀地生长在树上。盆地四周,由低而高,呈台阶状,分别是台地、塬和山地。河西的陕西地跨南北,由陕北、关中、陕南三部分组成,素称三秦,苍翠的秦岭若国之龙脉般矗立在南北分界线上,将中国分成南方与北方,也成为陕西省关中与陕南的分界线。暂且不论陕南、陕北,只说关中。

关中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南部是渭河冲积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西岳华山耸立其间,渭河之水穿流而过,泾河、北洛河以及从秦岭北麓流下的众多支流河道纵横,汇聚其中,整个关中便也呈被带山河之势。同样是黄河的支流,同样起源于黄土高原,渭河似乎比汾河流淌得更有气势。“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唐人张籍的诗句让人似乎看到渭水从甘肃鸟鼠山流下后,一路冲击着黄土高原,带出绵延不绝的梁峁沟壑、塬面盆地。而秦岭好像在渭水的冲击下,似有胆怯之意,向南退去。这样,就有了土厚水丰的八百里秦川,有了一片“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般的禳壤吉土,有了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有了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

河东、河西气候相同,地貌相同,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好像格外青睐这两片土地。人文初祖炎黄二帝起于姬、姜二水,又曾在大河两岸往来。至今,汾、渭流域都有二帝的多种传说。炎黄之后,我们的祖先又对汾河流域那些盆地丘陵产生兴趣,唐尧、虞舜、夏禹先后在河东的黄土地上生活,从此,尧天舜日,便成为中华民族最敬仰的盛世。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明河东与河西一样,同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秦晋两国分别在这两片黄土地上建立霸业。之后,历史的重心便转往河西。秦建都咸阳后,汉、隋、唐立都长安,创造出辉煌壮丽的中华文明,直到中华文明更加成熟之后,统治中心才离开这片土地。而河东则始终作为股肱之郡、京畿之地,辅佐着历代王朝。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这两片土地发祥,是因为这里温和的气候特别适宜人类生存,肥沃的土壤特别适合早期耕作。在刀耕火种、茅茨土阶的年代,黄河沿岸的土壤气候,给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一块最合适的生存地。

在陕西关中和山西中南部行走,除了平坦的土地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黄土塬。所谓塬,即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这种地貌,在被河流切割雨水侵蚀过的黄土地上随处可见。塬的四周多有残破纵横的沟壑,每当暴雨来临,塬上洪水横流,冲刷着塬面,涤荡着沟崖,塬面便一天天缩小,沟壑便一天天长大。多少年过去后,所有的塬都被四周曲折绵延的沟壑簇拥,像塬的根须,一条条伸向远处。从平面看,像一朵大花瓣,更像一块被撕碎的破布,杂驳陈旧,让人望之而心生感叹。

黄土塬经常会给人一种错觉。乘车在黄土地上行驶,远远望见一道山梁拦挡在前面,边缘沟壑连绵,雾岚朦胧,便在心里生出一种对大山的向往。然而,汽车一直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驶,仅仅上了一道稍显漫长的缓坡,眼前又是一片平坦的土地。四面田野一望无际,看不到一座峰岭,甚至找不见一块石头。正疑惑,知道的人会告诉你,这就是上黄土塬了,而且是个面积广阔的大塬。

乘船在黄河中行驶,也有相同的错觉。河水滔滔,滩涂青青,远处岸上的山崖雾气朦胧,云烟缭绕,似群山般逶迤不断,氤氲出许多神秘,便以为那是一座不知名的大山。我就多次犯过这种错误,等弃船走上对岸,再往深处走,才发现哪里有什么山,明明就是个黄土塬。

塬本是陕西方言,也是一种特殊地貌,又称原,我们那里干脆就叫坡上。原有大小之别,大者可容数县,小者难容一村。又有完整原、靠山原、台原、破碎原、零星原之分,不同的原,显示出不同的地貌。

我的家乡有一条自北而南的河流,叫涑水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548平方公里。运城盆地即是涑水河冲刷来的,因而涑水河也是运城的母亲河。涑水下游临猗县地界内,河边的村名多称原头,为有区别便在前面分别加上姓氏,姓杨的村子叫杨原头,姓关的村子叫关原头,如此等等。村人多不明白祖先聚族而居时,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古怪名字。明白了原的意思,再看临河地貌,就会知道为什么。

秦晋两地有许多黄土塬。古籍记载,关中往西,到处是原,连绵相望,一直到黄河以西。渭河以北,有西平原、和尚原、周原、积石原、始平原、毕原、美原、许原等;渭河以南有五丈原、细柳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阳郭原、孟原等。其中著名的周原迤逦70余公里,宽20余公里,包括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大部,兼有宝鸡、眉县、乾县、永寿四县小部分。与陕西相比,山西的原除个别大原外,多显得更零碎,排列无序,多是不知名的小原。著名的原叫峨嵋原,当地叫峨嵋岭,古时又叫晋原,亦称清原。此原面积比陕西周原更大,东西绵延200余公里,东起垣曲紫金山,西至永济黄河岸畔。《山西通志》云:“山迤逦连闻喜、夏(县)、猗氏、临晋、荣河诸县界,西抵黄河,东抵曲沃西境。亦曰峨眉坡,亦曰峨眉原,即中条之坡阜也。”按现在行政区划,峨嵋原跨有永济、临猗、万荣、盐湖、闻喜、河津、夏县、稷山、新绛、绛县、曲沃十一县。峨嵋原不仅原面广大,黄土深厚,上面甚至还有两座真正的山,一为横跨万荣、稷山、闻喜、盐湖四县(区)的稷王山,一为横跨万荣、临猗两县的孤峰山。我家就住在峨嵋岭下,平日散步,即至塬面边缘的沟壑梁峁间攀爬行走,塬沿沟梁长达数公里,若不登上塬面,像行走在山间,只见深沟幽幽,梁峁遍地,远眺孤山黛蓝,中条苍茫,近看崖壁峭立,棘刺摇曳,与山间感觉并没什么不同。

塬是黄土高原最具象征意义的地貌特征,其大者如周原、峨嵋原,小者如少陵原、白鹿原,其实都是微缩的黄土高原。无数个大小塬面与河流、盆地、山地组合起来,一座黄土高原就形成了。黄土高原才是最大的塬,上面有华夏民族的根脉,有炎、黄和尧、舜、禹以及无数先贤留下的深深脚印。

韩振远/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9:36 , Processed in 0.066681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