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东姚村樊氏家族的三位先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1 11: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堂是临猗县三管镇东姚村樊氏家族二门的一支晚辈。为了启迪今人,教育后人,近几年来,我多方寻找先祖文化遗迹,并把找到的宅基地契、耕地契、祭文、分家析产契以及“明经进士”匾、旗杆残迹实物资料等分门别类,结合“家谱”记载,做了一些研究。为了更好地学习先祖,继承优良传统和家风,今将本堂三位先祖的情况整理如下。

樊孟仁,万泉县东姚村樊氏家族的第六世孙。生卒年月不详。康熙四十一年(1702)编著的《樊氏家谱》记载:其父樊淮,妻王氏,生二子,他是长子,其弟孟义。孟仁幼年父母亡故,由祖父樊钊及祖母抚育成人。

孟仁省事早。俗话说:“没爸的儿子省事早。”他十多岁就懂得好好劳动,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总是早出晚归勤于农活,庄稼长得很好。祖父母为他成家后,他和妻子更是没黑没明做务活计。他们相继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应吉和三子应祥和他一起种地,次子士元被送到私塾读书,成为东姚庄樊氏家族第一位读书人。

明万历十年,万泉县大旱。东姚庄大部分族人携家带口逃奔他乡。樊孟仁也有奔离家乡保命的打算。听到当地官府有发救济粮的信息,他产生了留在家乡度灾荒的想法。《樊氏家谱》记载:“明季荒年,独守村庄,招纳亡族合户,永赖散粟济贫。”为《樊氏家谱》写序言的十世孙樊令德说:“兵荒到来时,族人大都逃亡奔走。庆幸我高祖孟仁,单独站出来,尽力支撑不离村庄,在灾荒过后,又极力招引外逃的乡亲尽快返回。想尽一切办法,予以帮助,族人复回者十有七八。”

历史已经跨过三个世纪了,孟仁先祖的功业,铭记在东姚庄族人的心中。

樊士元,樊氏家族的第七世孙,出生年月不详。从传说他的功绩测算可能生于明万历年间。他是《樊氏家谱》记载的樊氏家族第一位“儒士”。

崇祯三年(1630年)爆发了异常宏大的农民战争。始于陕北的农民起义军相继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明廷派当时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率大军剿捕。在洪的督率下,明军在临汾、汾阳、晋城布置了一个大包围圈。由于忍受不了监军、宦官与官长的凌辱及其极端恶劣的生活,士兵们纷纷哗变溃散,有的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有的沦为土匪,夜间四处抢掠。东姚庄就有许多族人,夜间遭受抢掠,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势下,当时村里几位有识之士多次商议防范办法。有人提出学习县城建筑城墙、夜间关门的动议。经过两年的努力,东西长250公尺、南北宽210公尺,高约5.5公尺的土城垣建成,在东西两端中部各建有一座城门,雇人把守,夜间关锁。这个城墙起了多大作用,历史没有记载,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夜间关门后,少数贼寇无法进村抢劫,村内人要想外出也要请看门人打开城门。城门一直使用了三百多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第二年,蒋介石准备发动内战,阎锡山部队在村里大修炮楼,才将城门和城墙部分毁掉。建城墙时,樊士元出力最大,十世祖樊良弼编写《樊氏家谱》时就以传说为据,概括说:“传闻筑城时,村小人贫,多赖其力。”

士元是个读书人,其妻解氏,生有两子,长名允茂,次名象乾。士元很会经营家庭,他让允茂到县里读书,成为东姚庄樊氏家族又一位读书人,在家乡做了许多善事。《樊氏家谱》序言说:“兵火之余,谱牒具失,所存者仅神像一轴,使后人睹之,形可瞻也,名不可识也。”

樊象乾,字君之,生于明崇祯年间,是樊氏家族的第八世孙,父亲士元。父亲安排他在家务农,他非常听话,一心扑在农田里,庄稼长得挺好。《樊氏家谱》记载他“仁孝性成”,与兄允茂“散粟救荒,邑令给匾曰:‘高谊可嘉’。”

象乾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张氏,生一子运煕,第二任李氏,生四子:睿、宜生、玉生、贞生。象乾根据天资条件,先后把长、次、三、四子都送入私塾读书,使长子成为儒士,次子获邑庠生员,三子获相礼生员,四子获岁贡生资格,曾任洪洞县训导两届。五子贞生和他一起在家务农,农业生产成绩卓著,获“乡饮耆宾”资格,其妻卫氏、高氏,生二子,他安排长子良梅读书,一直读到国学生。他安排次子仲梅和他共同种田。次子在他言传身教影响下,对儿子的读书深造依然抓得很紧。仲梅安排长子读书,也一直读到国学生,成为东姚庄樊氏家族的第三个国学生。

樊子琚/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5:19 , Processed in 0.06051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