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临晋县志》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6 10: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晋县志》.jpg
临晋位于临猗县城西,为临猗县一镇政府所在地。由县改镇至今已64年之久。1954年原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临晋县改称临晋镇。1958年成立临晋人民公社,同年10月改称前进人民公社,1961年又改称为临晋人民公社。到1983年成立乡政府,1984年改为镇政府至今。

民国版《临晋县志》也就成为最晚编修的一套临晋县志。《临晋县志》一函四册,长25.5cm、宽15.3cm、厚5cm。蓝绫包角,书签隶书“临晋县志 赵昌燮题签”,牌记“民国癸亥年重修”。半页内框长17cm、宽11.5cm,9行22字,书口白口单鱼尾,上书“临晋县志”。木活字精印。

内有:重修临晋县志序四页,重修临晋县志姓氏三页,目录二页,全书十六卷分别为:县境总图城廂图、沿革考疆域考区村考、山川考城邑考沟渠考、物产略赋税略、生养略礼俗略、学制略军政略公款略、职官谱、科名选举学校毕业谱、名宦录、乡贤录、烈女录、古迹记、金石记、旧闻记、书文选、诗选。附录旧序六篇分别是:万历癸卯年、光绪庚辰年序各两篇、康熙丙寅年、乾隆癸巳年序各一篇。附县境总图一大张,似缺少城廂图一张。

“临晋县志”书签由赵昌燮书写。

赵昌燮(1877~1945),民国藏书家、书画家。字铁山、惕三,号汉痴。太谷城内田家后人。

赵氏祖籍山西交城,明末迁居太谷经商。赵家经商,常有庄客去京、津、沪、汉等通都大邑收购名人书画,名贵碑帖。宣统元年(1909)拔贡,曾任吏部文选司和农工商部庶务司主事,在京当六品小京官时,常去琉璃厂逛书店,后谢职回家,终日博览群书,潜心金石书画,书法精湛,被誉为“华北第一笔”。他专爱郑板桥画,曾自刻一章,文曰:“文比板桥多一字,官比板桥少一品”,因板桥名“燮”,比赵少一“昌”字,郑是潍县七品,赵为六品,赵比郑少一品。赵氏是藏书世家,其父赵维周即喜收藏古籍,一生节俭,唯购书毫不吝惜,所以藏书丰富,到铁山时,所收集之书,更多更精,并喜求名人精校善本,其善本书有唐开元《石经》、明版《太平御览》、明汲古阁仿宋陶诗、殷版二十二史、聚珍版善本书多种。藏于“素位斋”中。所藏古籍3万册和金石古文物在新中国成立后捐献给国家。编辑校印过其师赵佃《读汉书杂咏》《素位斋文存》《太谷县志辑略》等。

“重修临晋县志序”是由时任临晋县知事俞家骥于民国十二年(1923)作序。

俞家骥(1877~1968),字涵青,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书画家。光绪三年(1877)生于绍兴。自幼在家塾学习。后到北京入国子监学习。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山西省阳曲县、榆次县、临晋县、大同县等县知事。1925年,升任雁门道尹。1927年,被阎锡山调任为《山西省政务全书》总编纂。1928年调到北平任幕僚,为阎锡山处理往来信件,在阎锡山不在北平时代拆代复公文。后来还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兼大陆银行北京分行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俞家骥获荐为北京浙江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主任委员。1956年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1968年病逝,享年91岁。和黄郛、何应钦均为好友,和张大千的二哥张善是老朋友。

在序中,俞家骥叙述他是民国九年(1920)由榆次调任临晋知事后,与雁门道尹许鉴观商议重修县志,许公慨然捐俸千元,嘱咐俞家骥主持此事。家骥亦表示经费已有着落,如还不足,他将负担。当时环顾本县境内人才缺乏,不得不异地借才,遂请陕西汉阴厅通判赵意空、山西督军公署秘书于廷梁纂修。民国十年,知县组织各方人士二十多人采集资料后邮寄给赵、于二公纂修,共十六卷。民国十二年(1923)脱稿出版。

重修县志“考庚辰旧志为邑,令艾绍濂续修。盖续乾隆三十八年王正茂志也。以百年之久所序仅两卷,简漏已甚……。乾隆以前万历癸卯有荆养乔志,康熙丙寅有王恭先志,今皆无存,唯寥寥数条散见于王志杂记中耳……”依据其序后把旧志之万历、康熙、乾隆、光绪共六篇序均附于志后。

根据旧志序所记载,《临晋县志》最初由明代县令张舜臣编纂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至万历癸卯年(1603),时任县令高惟岗责成时人荆养乔重修。康熙丙寅年孟夏王恭先在万历癸卯本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重修。时隔九十年,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人县令王正茂进行了续修。序中记载:“然间尝考临之志,创于邑令张舜臣盖在嘉靖二十二年也。高惟岗继修于万历,时隔六十载矣。越七十载,为国朝康熙丙寅,岁齐以治,乃有事于此。迄今近百年,地理之沿革,人物之变迁,赋役之改易,礼仪风俗之流传,其可考而知者,已什遗四五……”此续修比较完整,而且续修为八卷。到了光绪庚辰年(1880),知县事济南艾绍濂委托中浣邑人姚东济又进行了重修,也仅只重修了两卷。

由此可见,民国十二年由俞家骥主持编纂《临晋县志》是规模比较大、内容比较完整的一次重修志。最早的县志当属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由县令张舜臣编纂的志。

那么临晋县起源何时?临晋之名又起源于何时?

据考证,临晋有古临晋和今临晋之分。临晋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据《陕西通志》:“临晋邑,商芮国,周大荔戎王城地,秦历公取之置临晋。”《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颜师古注:“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章怀注:“大荔戎国,秦获之改曰临晋,今同州城是也。”《县道记》:“临晋在朝邑县西南二里,秦筑垒以临晋国。”从以上古籍所载,可以看出,古临晋的确与“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有关。

古临晋县始于秦,终于魏晋。《陕西通志》:“秦置临晋县,属内史地。汉属冯翊郡,魏晋为冯翊郡治,晋武帝更名大荔,北魏更名华阴,西魏又改武乡,为同州武乡郡治,隋大业三年更名冯翊,为郡治。北魏太和十一年析临晋置南五泉县,属澄城郡,西魏更名朝邑。隋大业三年更名冯翊郡,置冯翊县、朝邑县,属冯翊郡。”以上资料说明,古临晋县从南北朝开始,分为华阴、南五泉二县,隋至今为冯翊与朝邑二县。元明为同州及朝邑。

也就是说,古临晋应为今陕西省大荔县,其城有二:一在今大荔县城南二里,一在今朝邑东一里。《括地志》:“同州本临晋城,一名大荔城,亦曰冯翊城。”又载:“同州冯翊县及朝邑县,本汉临晋县地,古大荔戎国。今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即大荔王城。”《陕西通志》载:“临晋故城在同州冯翊县南二里。”《太平寰宇记》:“汉临晋在朝邑县界,后汉移置于此,取故城为名。”以上说明,临晋古城最初在今朝邑东一里许,即古大荔王城,后汉时移至今大荔县南二里,即古同州治、冯翊郡治,亦即晋武帝更名之大荔。

今临晋根据《临晋县志》记载:“按临晋、古翼州地,当雷首北,至春秋时属晋为桑泉,及瑕地、解梁城,秦置河东郡,属焉。楚汉时为东张地。汉置解县,仍属河东郡。晋因之。元魏太和十一年分解县置南北解县,临晋乃北解也,隶河东郡如故。西魏改猗氏为桑泉……天宝十三年(754)更桑泉为临晋县,临晋之名自此始。”临晋作为县名,从唐代中期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与猗氏合并前,中间再未变更。

(小注:临晋地名考参考1986年《山西省临猗县地名志》)

王红朝/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6:24 , Processed in 0.066747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