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玉米高产等位基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8 14: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物产量的遗传改良育种,经历了数次变革。

第一代的育种策略,是基于种质源收集、评估和筛选,等位基因保留高产优质种质资源进行种植;

第二代育种策略标志性事件是杂交育种概念的提出和应用,通过自交系间杂交,获得杂交种,而杂家种由于杂种优势的效应,其产量显著高于双亲,同时化肥杀虫剂等应用,以及矮秆基因在多个作物中的应用,提高了作物的产量;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等,进一步提升了作物的产量等。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激增,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对基于玉米等作物的生物能源的需求增长等,对作物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玉米的驯化和改良起源于约10,000年前,由玉米野生种大刍草 (Zea maysssp. Parviglumis) 经过长期的驯化选择,演化为玉米地方品种(landrace),再经过约150年的遗传改良,进而发展出适应性好、籽粒产量高的优良玉米品系。

在此过程中玉米对光周期适应性、植株形态、果穗大小、籽粒产量等性状,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Duvick 2005; Doebley et al 2006)。

其中,玉米的产量性状受到强烈的选择,野生种大刍草果穗仅有数十粒籽粒,而现代玉米果穗则多达数百粒,提升玉米单穗的籽粒数可显著提升玉米的产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9:34 , Processed in 0.064379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