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英言镇关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增长到了30万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5 09: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村民在采摘香菇(资料图片)。

村民人均纯收入从7000元左右,增长到上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增长到了30万元……

位于垣曲县英言镇最北端的关庙村,是传统的农业自然村、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在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后,面对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该村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要务,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支撑,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先行,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经营、一体化发展,不断夯实产业兴旺基础,在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蹚出了一条“双赢”的新路子。

思想破冰

乡村振兴,首先思想要振兴。

受先天自然条件制约和传统观念影响,关庙村村民世世代代以小麦、玉米等传统种植业为主,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想种、不敢种、不会种的问题格外突出。村民人均纯收入在70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是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由之路,但如何把这粒“种子”种进农民脑中,进而转化为尽快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破“零”上“万”,成为摆在村“两委”一班人面前的“必答题”。

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农民文化低但较真这一特点,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重点讲清两个“理”,即讲明“小道理”,讲清“大道理”。

村党支部书记赵小民向记者解释了两个“理”的内容。讲明“小道理”就是在平时工作中,党支部的党员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从最基本的常识和最朴素的追求入手,以拉家常的方式向群众讲明传统种植仅能自给自足,现代农业才可以发家致富的道理。特别是农业能不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能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能不能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奋斗。通过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激发村民主动求“变”的内生动力。

讲清“大道理”就是在专家学者给本县党员授课后,村“两委”干部第一时间邀请学得深、悟得透的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及时给群众吃偏饭,向群众讲清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国家已经明确作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的战略部署,以及如何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的“主基调”“总要求”“大方针”等等,及时让群众了解党中央在强调什么、关注什么,引导群众做到思想与国家同向、行动与国家同步。

通过不间断地把这些接地气的“小道理”和冒热气的“大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使群众看到了村党支部真心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迫切愿望,也感受了村“两委”的政治引领力。

产业突围

对于农民而言,万变不离其“种”。但在关庙村,种什么、怎么种,却摆脱不了小麦、玉米、烟叶、辣椒、核桃“老五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提出,要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指出要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

关庙村党支部党员干部坚持把《意见》作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落实在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行动中。

“领办”。没资金是农民墨守成规的“挡箭牌”。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关庙村成立了垣曲县圣威种植专业合作社,总出资264万元,成员190余人,其中党员15名,理事长由村支部副书记担任,这是该县首家由党支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领办”,不仅具有统一育种、统一种植、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四大优势,而且确保了村集体50%、合作社25%、成员25%的收益始终在党组织的监管下保持恒定不变。

“领种”。关庙村地处牛头山脚下,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林木资源和作物秸秆资源,经专家检测非常适合木耳和艾草种植。合作社15名党员先行试种,逐步带领全社成员共同投资200万余元,短短两年时间内种植木耳280亩,并且建起了13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大棚、1150平方米的发菌室,以及1200平方米循环联动式菌棒生产车间。为更好地带动村民创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该社又在党员的努力争取下引资500万余元,发展千亩艾叶产品生产加工项目,在本村种植400余亩,带动30余村民进厂务工,年增收200万余元。

“领动”。关庙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村中党员不仅带领本村村民致富,也引领带动了周边柏底、河底河、邵家沟、白家河等4个村、180余户村民从事木耳种植,使木耳种植、加工和运输等相关产业队伍壮大到350余人,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

产业上的突围,换来的是收入上“万”破“零”。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4万元,入社社员收入更是高达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30万元。

不断攀升的数字,使组织有了底气、振兴有了支撑、共同富裕有了保证。

底气更足

过去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是种金得金、种银得银。只要第一个人敢“跳海”,必然带动一批人学会“游泳”。

有了底气的村党支部,在今年又“放大招”。

第一招,扩大规模。为高效发展木耳产业,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扶持下,圣威种植专业合作社又投资36万元,新建4个长30米、宽11米、高3.8米的温室大棚,提高了木耳的生产数量和质量。目前,该社种植的木耳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系统收录,目前正在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

第二招,盘活资源。村党支部坚持把盘活土地资源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举措,联系本村在外能人,斥资1000万余元,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把本村3000亩荒山荒沟全部流转回村委会,再由村委会以公开发包的方式对外承包开发,计划将荒山荒沟打造成集种植、养殖、采摘、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致富工程,确保全村人人有活干、个个有钱挣、户户见收益。

关庙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产业调优调强,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比翼双飞”,践行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2:05 , Processed in 0.067233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