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随笔] 村里有座大庙_李新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7 09: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从记事起,村里就有座大庙,它坐落在村子中央靠前的地方,与我家只隔着3座院子和一条马路,也就30多米的样子。

小时候不知道那是什么庙,因为庙里已没有神像,且村里庙很多,它规模比较大,因此村人都叫它为“大庙”。

说它大,一是建筑规模大,整个庙宇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前后共有7座大殿,东西两边还有许多耳房;二是气势宏伟,整座庙建在差不多两米高的台基上,是村里最高的建筑,且从南到北,一座殿比一座殿高。

其实它还是有名字的,应该叫“泰山庙”,也叫“东岳庙”,只是村里人口头上习惯叫它“大庙”或“庙里”。

村中的泰山庙建自何时,现无据可查。在泰山庙主殿前墙壁上镶嵌的一块清康熙三十二年《重修东岳庙正殿碑记》中记载:“余社有东岳庙不知建自何年……”,另外村中一块明万历三十五年残碑上记载:“古芮三坑里乔(桥)头村古有东岳庙马牛王庙……”,由此推测,该庙至少应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几百年,称之为古庙当之无愧。

大庙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朝代更迭,虽多有损毁,但屡毁屡建,迄今仍屹立不倒,保存基本完好。它不单单是村里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已然成为村民心中一座不倒的丰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村庄的变化、时代的进步。

从抗日战争初期,桥头村因三面环沟的特殊地形地貌,成为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的根据地,大庙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1938年3月5日,主政芮城的张仁闻讯日军侵占运城,即仓皇逃往西安,县政府解散。3月9日,日军侵入芮城县城,由地方士绅宋墨卿(宋儒林)、蔡伯束(蔡纯)组建的“芮城县游击大队”撤退至桥头村,士绅们于3月25日在桥头村成立了临时县政府,由蔡伯束任县长,历时3个月。其后又相继有永济、芮城两县的抗日武装“保安十三团(原游击支队)”“保安十四团(原游击大队)”团部等驻扎在桥头村,并将其作为军事干部的训练基地。其中保安十四团里大部分骨干成员为中共党员,其补充一营和补充三营分别由共产党员景秋岳、杜伯实担任营长,成为我党的抗日武装力量。

村中更有李湘珊、李希天(革命烈士)两位延安抗大学员,受党组织委派回乡开展工作。李湘珊以大庙小学教师身份做掩护,在村里秘密发展了7名地下党员,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把学校和自己家里作为芮城县委和永、芮、虞、解联合县委的一个地下秘密工作联络点。李希天回乡后参加了山西救国牺牲同盟会的工作,任芮城县牺盟会“青救会”秘书和三区协助员,是杜伯实(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加入牺盟会的介绍人。他与同乡张翼昌(革命烈士)以家乡为依托,秘密组建了一支抗日游击小队,活动于永、芮交界的沿山地区,多次袭击敌据点,截击敌军车,围歼小股敌军,惩治汉奸土匪。不幸的是,1941年日寇扫荡时李希天被杀害于桥头村。

1949年后,村小学以及后来的大队部、保健站都设在庙里,后来办食堂、开大会也都在庙里。20世纪50年代初,村里在大庙里还开办了一期完小班,招收了50多名学生,笔者的父母亲和村中的16位乡亲都是那期完小的毕业生。1968年,村里又在大庙成立了初级中学“桥头中学”(同时在村里的关帝庙、李家祠堂里设有两个教室)。笔者的启蒙教育也是从大庙里开始的,从小学到初中就没有离开过大庙,也没有走出过村。

大庙前的广场,村人习惯称它为“庙前”,既为进出村的交通要道,也是村人议事和重要活动的主要场所。不论是出村远行,还是从外地归来,人们首先经过的地方就是“庙前”。它是全体村民和所有桥头儿女心中的“圣地”。

1947年8月,村人李希圣、李文秀等4人从庙前出发,加入芮城县组织的200多人的民工担架队,从平陆茅津渡强渡黄河,为陈赓大军挺进豫西作战勤服务。

1947年11月下旬,村人李文秀、李恩荣、李开基等人又从庙前出发,参加了由永乐县第三区区长董发琪带队的芮城、永乐两县民兵远征队开赴运城前线,为解放运城作战勤服务。支前人员冒风雪、战严寒,运给养、送**、抬伤员,跑遍平陆、夏县等地,参战50余天。

1948年11月,村人李景白、李文秀、李步青等人从庙前出发,随芮城、永乐两县800余名民兵赴陕西前线支前,随军转战于礼泉、合阳、白水、澄城等20余县,历时6个月。

1948年12月,村人李庚午、李步露、李群福、李月山等人从此出发,与芮城县48名干部随军南下入川,协助当地肃反、土改、剿匪,并留在当地工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村人李军、李尚虎、李当全、李孟荣等人又从这里出发,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先后又有40余名适龄青年从这里走出应征入伍,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们有的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时的抗震救灾工作;有的参加过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有的在部队锻炼成长提了职;有的复原转业后成为企业的领导、单位的骨干。

20世纪60年代笔者在庙前广场上参加过一位叔叔参军的欢送会,当时那位叔叔胸前戴着大红花,骑在一匹枣红马上,村人敲锣打鼓欢送他出征,光荣又威风,让我羡慕不已。

庙前广场上原有一棵老槐树、一棵皂角树和一棵歪脖子老榆树。据老人讲,槐树上原挂有一口钟,过去“跑日本”或村有大事时,都是以敲钟为号。之后,老槐树被挖掉了,钟也遗失了,村人便在老榆树上挂了一个铁铃,生产队时期,开会、出工便都是由老队长来打铃。如今老榆树也不在了,而那棵具有400多年树龄的皂角树,仍然郁郁葱葱、茂密旺盛,不离不弃、陪伴着大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农民从土改分田地到成立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走上集体合作化道路,到改革开放、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大庙又见证了这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和村庄变化。20世纪60年代,村民没要政府一分钱,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前后用了10多年时间,在村东南修起了一座土桥,彻底解决了村子千百年来三面环沟、交通不便,出行难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扶持给村里安上了电,人们终于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灯用油的历史,使桥头村也成为全乡最早用电的村庄之一。

20世纪80年代,村民集资、政府资助,先后打了几口深井,使村里原来的旱地几乎全部变成了水浇田,彻底改变了过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窘状,同时村里建起了水塔,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过去吃水难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在政府引导下,村里农业生产种植结构调整,村民由过去单纯种粮棉到种果树(苹果、桃、杏、核桃)、栽菊花等多种经营,收入成倍增加,极大地改变了生产、生活状况,人们由此盖了新房,买上了汽车。

它同时见证了村人由过去世世代代“牛拉犁、人摇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生产方式,到现在从种到收几乎全部实现机械化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过程。

它还见证了过去人们出门靠步行、购物去县城、通讯靠写信、娱乐靠看戏,到现在几乎家家都有电动车(不少人有了小轿车),人手一部智能机(手机),买、卖用上了互联网,种田都不用上地去(机械化)。

2003年著名导演冯小宁把庙前广场作为主要拍摄地,在桥头村拍摄了由潘长江、郭达等主演的首部抗战喜剧电影《举起手来》,之后又有《乡里乡亲(光辉年代)》《天地粮人》《那年我八岁》《小二黑结婚》《信天游》《陇南往事》《血煤》《李家大院》《黄河英雄》等1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

2006年,桥头村被注册为二十世纪农村题材影视拍摄基地。近几年,这里又成为人们旅游打卡之地。

庙由村而生,村因庙而名。

2018年,村里的大庙被列为运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维修保护计划。去年修复了乐楼,今年三座大殿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全部修复完工后,桥头村泰山庙将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并不断续写它的传说和故事。

泰山庙,如今依然是桥头村人心中的大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9:44 , Processed in 0.070508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