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苏轼与河中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2 12: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宋熙宁九年(1076),四十一岁的苏轼两年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任满,诏命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山西河中府(今永济市)。苏轼给周开祖的信中写道:“某此无恙,已被旨移河中府,候替人,十二月上旬去益远矣。”十二月,孔宗翰来代,苏轼罢密州,赴开封复命。



苏轼腊月即于密州启程,原本打算在济南过元旦。

宋朝人的元旦,即现在的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朝廷要举行元旦朝会,驻京要员、外国使节等齐聚宴饮,场面盛大。普通百姓也纷纷挂桃符、放爆竹、饮屠苏酒,阖家团圆,除旧迎新,欢庆又一轮四季的开始。

选择到济南过年,必然是苏轼的特殊安排,如同两年前申请到密州任职一样,主要动因是他的弟弟苏辙。

四年之前,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辙携家眷来到济南,任职齐州掌书记。苏辙自述,主动离开京城,申请调任济南,一是在开封的工作不如意,二是追慕济南的富足和美誉。

彼时,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境遇差不太多。庙堂之上,王安石开始了变法,大臣们政见不一,争执不休。最终,变法一派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排除异己,强硬推行。韩琦、富弼、张方平、司马光等一批持不同政见者,或退隐,或罢黜,离开了帝国的权力中心。早在熙宁四年(1071),苏轼就因指责新政遭到弹劾,离任奏院监官,外放杭州通判。三年任期届满,朝中关于变法的争斗愈发激烈,他主动申请调任密州,“携孥上国,预忧桂玉之不充;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密州谢上表》)

宦游无定,羁旅南北,既然命运注定颠沛流离,苏轼希望能离弟弟近一点。密州、齐州相隔不远,他渴望得到亲情的抚慰。

这一对青史留名的好兄弟,亲密关系早已超越了兄友弟恭。他们自幼一起成长,少时一起求学,青年时代随父出川,进京一同考取进士,继而同朝为官,是兄弟,是同学,亦是师友。苏轼在一次与弟弟分别时写诗总结:“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多年之后,苏辙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中感慨:“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可是,到了密州,苏轼和弟弟相会的心愿并没能实现。密州两年,他们书信往来密切,却未有过一次团聚。而且,相较于此前任职的杭州,密州的生活更为艰苦,旱灾、蝗灾接连不断,身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奔忙于政务,有段时间,吃饭居然也成了问题,“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后杞菊赋》)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评价,密州生活时期,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身处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他把对人生苍凉与无奈的体验,转化成了对亲人深沉的思念。

广为流传的密州四曲,有两首为思念亲人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追忆亡妻,面对与爱人的阴阳两隔,他感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起未能相见的弟弟,他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兄弟相距不远,却始终不能团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评家说,这首词一出,其他描写满月的作品都不值一顾了。

所以,当收到去往河中府的调令之后,苏轼随即启程,取道济南,去赶赴一场期待已久的兄弟聚会。



初到济南,他感觉“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阳关曲·答李公择》)虽没能见到心念已久的弟弟,但却远远望见了迎接他的苏家孩子们。苏迟、苏适、苏远三个侄儿,站在城外未消的春雪里翘首企盼,等候伯父的到来。对于久盼亲情抚慰的苏轼来说,这次团聚带来的欢欣可想而知。多年后,他写诗提及当年的相聚场景,字里行间仍是对这段时光的恋恋不舍:“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晚辈迎候,家人聚餐,杯盏交错之间,一大家人喜气洋洋,暂时让他忘却了宦居异地的忧伤。

济南所能抚慰苏轼的,不只亲情,还有友情。时任齐州知州的李常,是苏轼在京结识的故友,两人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现在,两个好友在济南相聚了。济南山水形胜,可玩处甚多。李常作为泉城主人,自然要带着好友在城郊游山玩水,大明湖、趵突泉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在苏辙家住了一个月左右,在这一个多月里,他享受了亲友的温情,欣赏了湖光山色的美景,留下了镌刻进生命的美好回忆。接下来,他还要继续赶路,把这座城市在初春时节送给他的温暖,带向人生中的更远处。

熙宁十年(1077)二月十日,两兄弟的眷属到达京城附近的黄河岸边,子由出京,在河岸以北三十里的澶濮之间(今河南濮阳)重逢,两兄弟在雪中畅游了几日,“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

如果正常的话,苏轼入京面圣后,就该往西到河中府上任了。如果苏轼到任河中府,山西也会像全国所有留下苏轼足迹的地方一样,最起码河东地区会因苏轼的到来,留下精彩的诗词文辞、传说故事;也会因苏轼的离开,被后人纪念追寻、津津乐道。



世事难料,皆有因缘,与人与地也一样。苏辙带来了一则消息,说苏轼在河中府的新职已被取消,改派为徐州太守。至陈桥驿,知徐州告下,时不得入国门,乃寓居郊外好友范镇之东园。苏轼给文与可信中说:“轼自密移河中,至京城外,改差徐州,复携而东。仕宦本不择地,然彭城于私计比河中为便安耳。”既“不得入国门”,又“改差徐州”,这封信,在旷达与无奈中,多少有些自我安慰,也可看出苏轼心中对于亲情故友的忆念与顾恋。

朝廷的朝令夕改,使苏轼与河中府擦肩而过。在好友范镇家寓居两个月后,四月二十一日,苏轼到徐州任……

1254年夏,六十五岁的“北方文雄”元好问首次登上了与他的家乡相距咫尺的五台山,畅游月余,写下了著名的《台山杂咏十六首》。其中第四首写道:“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苏轼曾“不识庐山真面目”,元好问却看到“好个台山真面目”,也为无缘山西的苏东坡而惋惜。

这便是苏东坡与山西、与河中府之缘,一种天意难违、失之交臂的遗憾!

但,毕竟“古河东”这个地域称谓及人文文化,被坡老认同称许,并跻身于其诗词鸿篇中。而整篇诗句无不充溢着苏轼“人生逆旅”中内心的超然、达观与对亲情的滋滋眷恋。

有诗为证——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

苏 轼

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未见丰盈犀角儿,先逢玉雪王郎子。

对床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

夜来梦见小于菟,犹是髧髦垂两耳。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

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

出城见我定惊嗟,身健穷愁不须耻。

我为乃翁留十日,掣电一欢何足恃。

惟当火急作新诗,一醉两翁胜酒美。

□李建/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7:05 , Processed in 0.06620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