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运城革命老区革命精神和红色血脉的传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1 1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夏县堆云洞
image.png
1949年6月14日,稷山县赴新区工作队合影。
image.png
1948年2月,荣河独立连合影。
image.png
1945年9月,康俊仁抗日游击队整编为太岳五分区五十六团合影。

实事求是,是运城革命老区创建、形成、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运城革命老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灵魂。

回顾运城革命老区的发展历程,在老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党领导民众运动的开展、特别是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而确保了运城革命老区在创建、形成、发展壮大中,不断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1941年5月,中条山区的斗争形势十分复杂。一方面是日伪据点林立,日寇“扫荡”频繁。另一方面是日军“中原会战”后,国民党溃军形成的散兵游勇,到处骚扰百姓,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加之,抗战爆发后,中条地区一直属于“国民党驻军的吃粮区”、日伪占据的游击区,又是华北前线与中国西北西南大后方国统区的毗连区。因此,在敌强友败我弱的态势下,派遣八路军主力部队重新开辟中条根据地,显然不合时宜。于是,以杨蔚平为书记的条东地委和以柴泽民为书记的条西地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敌占区工作方针,深入基层,建立组织,以职业为掩护(可以打入敌人内部),搞“灰色武装”,很快在中条地区组建起10余支由党领导、但打着各种旗号成立的“灰色武装”组织。武装力量的发展,为我党重新开辟、创建中条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从运城革命老区创建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多么重要。

依靠群众,是运城革命老区创建、形成、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基所在

从运城革命老区的创建、形成与发展中,我们深切地感到,不论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不论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强大根基的支撑。

1938年,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在临汾帽儿刘村,称夏县共产党员嘉康杰为晋南革命群众领袖。诚然,嘉康杰不论作为民众代表,还是作为共产党员代表,他都堪称运城革命老区的典范。

嘉康杰是在运城投身革命较早,在革命陷入低潮、白色恐怖中入党。在运城这块红色沃土上,嘉康杰是坚守革命斗争时间最长、付出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党员,也是为党、为民众、为革命,捐献了全部家产,贡献了青春、生命,乃至家庭,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共产党员。

嘉康杰在被悬赏1000块现大洋遭通缉的岁月中,和学生金长庚谈到革命的前途时说:“我读《东莱博议》只记住了一句话‘彼之诈虽万而不足,吾之诚,守一而有余。’我们只要诚心诚意对待人民群众,革命一定会成功。”

正是由于嘉康杰的言传身教,晋南地区才有一批热血青年,包括青年农民梁福才、王焕娥夫妇,矢志不渝,赤胆忠心,跟随他初心不改,革命到底。他的家乡韩家岭的群众也为党为革命作出了贡献,全村有5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57人参军,是晋南地区入党参军人数最多的村庄。

嘉康杰虽然已经牺牲,但他在韩家岭的山庄,已作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被保留了下来,供后人拜谒瞻仰,学习参观。纪念嘉康杰烈士,我们就是要学习他心系人民,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服务人民,奉献人民的精神。

在运城攻坚战的第二次战斗中,群众支援的门板就有17万多块,仅安邑群众支援的就达40%。同时,安邑群众还捐献了22236根大檩、1970根大梁、19879根椽、其他木料1301根、木板378块等各种各样的攻城所需要的物资。总之,仅安邑人民贡献的各种物资就达101种,价值旧币974亿元。

敢于斗争,是运城革命老区创建、形成、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风骨勇气

运城革命老区的创建、形成与发展,本质是由中共运城地方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阶段,在农村发动、组织领导的一场场农民革命;运城革命老区,就是由革命先驱、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在一次次斗争中开辟出来的红色精神高地。

回望历史,不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是一幅运城地方党组织发动、组织、武装、领导民众和不同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运城地方党组织带领广大民众,同地主恶霸斗、同日本鬼子斗、同日伪汉奸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从而,斗出了全区得解放,斗出了一片艳阳天!可以说,没有斗争,不善于斗争,就没有运城革命老区的创建,就没有运城的全面解放。斗争是埋葬旧制度、催生新制度的助产婆;斗争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推进器;斗争精神是革命的常青树。

克难攻坚,是运城革命老区创建、形成、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特质

运城革命老区的创建、形成与发展,展现了革命前辈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征途险,赴汤蹈火冲”的克难攻坚精神。而以“运城攻坚战”为标志的重要战役,更加彰显出运城革命老区克难攻坚的精神特质。

运城战役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之所以艰苦,是因为敌我力量较为悬殊。我军不仅武器装备落后,而且缺乏大兵团作战和攻打城市的战斗素养和作战经验。当时部队只有两门旧炮,其中一门还是用牛车拉的、需要用镢头撞一下才能发射出去。但部队打得非常英勇,并且想尽办法完成攻坚任务。

1947年12月17日,解放军第三次攻打运城。如果运城攻克,全区解放;攻运失利,将功亏一篑。25日,运城前线指挥部接到军委敌情通报:胡宗南拟调八个旅北渡黄河,增援运城,而且先头部队已经于24日下午北渡黄河,急向运城进发。如我军再不攻下运城,将会前功尽弃。因此,前指(前线指挥部)决定提前行动,我军两次攻城均未获成功。26日,徐向前副司令员来电指示:“坚持最后五分钟,坚决攻下运城。”在徐向前副司令员的激励下,我军发扬“克难攻坚”精神,于28日凌晨攻克运城,完成了毛泽东主席关于“相机夺取运城”的作战命令。

运城攻坚战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扬:“在攻克石家庄、运城等城市的作战中学会了攻坚战术。”

尽管“坚持最后五分钟,坚决攻下运城”,只是运城革命老区诸项工作和诸多战斗中的一个案例,但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运城革命老区克难攻坚的精神特质。

勇于牺牲,是运城革命老区创建、形成、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崇高品格

勇于牺牲精神,始终是运城革命老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不息的红色基因,是运城革命老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赢得一切伟大胜利的独特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城革命老区,从精神层面来讲,就是运城老区的党组织和共产党人、人民武装和人民军队,以及老区人民,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于牺牲,不怕流血精神换来的神圣家园。

运城革命老区在创建中,历经艰难困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运城军民直接死于日军屠刀下的就有6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战场上的就有2万余人。在党员干部中,仅县委书记、县长就牺牲了10位以上。其中,有夏县首任县委书记李子和,垣曲首任县委书记台联捷,绛县县委书记曹金海,安邑县委书记杜天祥,汾南中心县委书记贾全明,荣和县委书记梁廷华,稷麓县委书记王立中,芮城县委书记王勤益、刘湛,稷山县委书记郑辑五,闻喜县县长王宿人,垣曲县县长李端甫,稷山县县长董警吾等;军分区正副司令员牺牲两位:太岳五分区司令员康俊仁和副司令员刘志超。另外,在解放运城时,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就多达12位,其中职位最高的是太岳军区卫生部部长彭之久,彭于1947年4月28日在夏县水头镇骆驼湾遭敌人伏击而牺牲。而牺牲最为壮烈的是在芮城土改运动中,两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牛线线、关红玉和一位钢铁勇士史永正。农会干部牛线线和关红玉,面对穷凶极恶的还乡团,在铡刀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慷慨赴死、英勇就义,不愧为女中豪杰;钢铁勇士史永正,面对还乡团的吊打,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凌迟之痛,仍以钢铁般的意志,强忍疼痛,怒斥敌人,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的和平、幸福和岁月静好,是无数烈士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倍加珍惜,更要把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红色血脉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从1949年全国解放、运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运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传承弘扬革命老区战争年代凝聚成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不负先辈,不辱使命,“一路凯歌一路春”,奋力完成了整体脱贫,实现了全面达小康的目标。

(运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供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0:14 , Processed in 0.079183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