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盐湖环境生态保护”系列报道——接力文化传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4 08: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的盐湖最美的湖,横卧中条山麓黄河拐弯处。黄帝战蚩尤民族融合迈大步,舜帝抚琴南风暖明珠,盐运古道伯乐相马载史书……”一首本土文化人创作的蒲剧腔歌曲《千年盐湖》,唱出古老河东制盐、运盐的传奇故事,唱出运城盐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华章。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4000余年盐运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池盐文化,盐文化遗迹、遗址也成为运城乃至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历史佐证。因此,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今年7月2日,在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的组织下,市盐文化研究会集运城人文历史、地质勘探、考古文保等领域的学者、专家及媒体记者一行16人,开启了“河东盐文化万里行”活动。

调研组沿虞坂古道,翻过中条山、跨过黄河,走过平陆县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湖滨区等8个县(市、区),先后考察了3个盐仓、7个渡口、7个博物馆,以及关林景区、三门峡大坝和新安汉函谷关,探寻盐历史遗迹、收集盐历史传说、整理盐历史民俗,全方位研究和佐证运城盐湖在历史上的作用。此次调研,行程共计1350公里,取得7个方面的喜人成果。

“河东盐文化调研万里行是市盐保中心落实领袖嘱托的重大实践。此次调研沿着河东大盐曾经的足迹,打破河东盐池历史研究的局限性,让‘同饮黄河水、同食河东盐’的文化认同在豫西大地重新激活,对传承发扬河东池盐文化,探寻盐文化根脉具有重要意义。”市盐保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孙冬青说。

盐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一代代“提灯人”的接力奔跑。

在与盐湖相守的中条山里,始凿于西周初期的虞坂古盐道至今保存着盐运留下的车辙印。沿着盐池,还能见到盐池禁墙依势起伏的残垣断壁。到汉代,河东池盐就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

漫步在风景如画的盐湖边,可以想象,千年前,那些辛勤劳作的盐工,顶着烈日,经过集卤蒸发、过箩调配、储卤、结晶、铲出等工序,生产出闻名于世的“河东大盐”。如今,这项传承千年的五步产盐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项通过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的技艺,如今只有少数老工人掌握。我们正在计划重拾这一古法制盐技艺,让这项宝贵技艺传承下去。”孙冬青说。

几千年盐运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池盐文化,留下了以盐池禁墙、虞坂古盐道、池神庙等为代表的文保单位。今年6月份以来,市盐保中心初步统计并整理了有史以来近600位盐官、37个盐商家族,以及池盐产、运、销等盐湖历史文化资料;积极对接山焦盐化集团,完成了首批1948年至1958年的703本盐化历史档案整理入档,目前正在逐步推进盐化历史档案扫描信息化工作;牵头成立了盐文化研究会,以进一步传承河东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助力盐湖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丰富传播载体,完成盐湖主题歌曲创作,编著完成系列丛书。同时,围绕盐湖生态保护主题,完成了盐湖大气环境、盐湖湿地土壤环境、盐湖水生生物(重点藻类)等5个科普视频的拍摄,并通过主流媒体进行传播。

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如今,运城这座盐卤浸泡过的城市,正全力用好历史馈赠给这片土地的宝贵资源,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前行的能量。

记者 杨红义 杨 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2:01 , Processed in 0.062441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