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浮山游击队创建人杨思明智斗阎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3 1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思明(1918—1942),字亮卿,猗氏县(现运城市临猗县)黄仪南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汾南第二游击支队二大队政治指导员,1941年组建浮山游击队,1942年在战斗中被敌人活埋,年仅24岁。

1934年,杨思明考入运城明日中学读书。在校时,他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国活动,逐步从一个性格内向的青年成长为热血沸腾的抗日活跃分子。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运城各校学生被迫停课,纷纷发动群众,准备斗争。杨思明与同学李中和、赵振德、路林峰等人加入牺盟会。

1938年1月,他加入猗氏县人民武装抗日自卫队一中队,任工作员。

同年3月,日军第一次侵占猗氏县。这时,杨思明的父亲病故,他匆忙回家将老人安葬后,便到焦家营、马家窑一带从事抗日工作。这一年,杨思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4月,汾南各县人民武装合并组成政卫第一支队。其中,二大队五中队经充实改编为猗氏县公安局,并成立秘密支部,由局长、指导员吴林泉担任支部书记,杨思明任副书记。

猗氏县自卫队主力被抽走以后,县公安局武装负责抗日根据地及抗日政府的警戒工作。同时,配合游击队和自卫队寻找机会反抗日军的破坏活动,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1939年春,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组建精神建设委员会,为准备投降制造舆论。同年6月,派遣特派员李鸿藻来到抗日根据地焦家营。李鸿藻到任第三天,便到猗氏县公安局进行“视察”。他不讲抗日,却大谈阎锡山的“二的哲学”,遭到杨思明和工作员苗安良的质疑和反对。事后,李鸿藻向阎锡山特务机关打报告,说猗氏县公安局干部都是“赤化透了的共产党”。

秋天,自称抗日的李振绪,带着百余人在猗氏县北坡活动。他们不主动抗日,而是秘密发展青帮,甚至将封建思想渗透到公安局战士中。杨思明察觉后,便向干部、战士讲明道理,严禁官兵参加这种组织。

一次,李振绪借口伏击日军,要求猗氏县公安局配合行动。行军途中,杨思明获悉李振绪此行实则是要设伏杀他,便果断将部队带回。

8月20日,李振绪又一次包围猗氏县公安局,企图收编他们。由于杨思明的警觉,李振绪并未成功。

1939年冬,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事变”。为了粉碎阎锡山的反共投降阴谋,根据朱德总司令的指示,汾南所有革命武装集中开赴沁源县,与决死一纵队汇合。他们召开反顽讨逆誓师大会,宣布改编为汾南第二游击支队,猗氏县公安局被编为第二大队,上官敬信为大队长,杨思明任政治指导员。

随后,他们从丈八沟出发,开始了行军700里的“小长征”。他们蹚过莲花冰池,闯过隘口险要,越过曲沃日伪碉堡群……经过11个昼夜的跋涉,军队到达目的地。这时,二大队被改编为二一二旅五十四团三营八连,杨思明任连指导员。

1941年5月,二一二旅从沁源南下,开辟太岳南部抗日根据地,杨思明奉命组建浮山游击队。在他的发动和组织下,很快组建起一支百余人的游击队。

1942年,政治斗争和军事形势更为险恶,游击队不仅要“前门打虎”,还要“后门防狼”。一次,游击队在袭击日军后,遭到阎锡山六十一军的袭击。杨思明立即组织队员突围。当大部分队员冲出重围后,他却身负重伤,被敌人俘虏。敌人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折磨,杨思明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活埋在浮山县,至今忠骨难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20:23 , Processed in 0.075769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