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盐湖区金井乡群众文化活动沿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0 19: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金井乡社火表演 (资料图)

黄立会/文

盐湖区金井乡位于盐湖区与永济市、临猗县交界处,物产丰腴,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西王高抬侯村船,赤社花伞舞翩跹。贵家营龙灯真威武,金井花鼓打得欢”,是群众对金井乡群众文化活动的恰当赞誉。多年来,该乡各村一直保留着“大年初一闹社火,正月十五晒花灯”的珍贵文化传统。真正把这些文化元素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地域文化特色的,当从1984年冬季说起。

发端于撤县设市时

1984年是运城撤县设市第一年,为了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冲天干劲,运城市(县)委、市(县)政府决定于1985年元宵节举办全市(县)民间社火表演。金井乡确定恢复贵家营“龙灯魔女”这一优秀传统社火节目。

贵家营的“龙灯魔女”,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为了强化地方防务,朝廷向各处增派军队,一贵姓将军便带着一队兵士在贵家营村驻扎下来,拉伕抢粮,无恶不作,还拆了村里的祖师庙,将庙中的住持杨青(法号化成)赶出庙门。化成企望复兴庙宇,然绞尽脑汁久不得计。忽一日晚间,祖师吕洞宾托梦于他曰:“以龙之势,战可去。战去则社稷定,庙可复兴,祖神可宁矣。”并告诉他陕西淳化郡是龙的故乡,到那里可取得龙来。化成闻言大喜,不日便与新收的两个徒儿起身,终于在龙宿堡村学会跑龙之技,并购买了一个龙头。回来后,他召集一班青壮男子日夜操练,于农历二月二在村里跑开了龙灯。周围数十里的乡民官绅闻之,纷纷骑马驾车前来观之,一时汇集千余之众。出龙前先行击鼓生烟,但见场上雷声隆隆,云雾腾腾,龙灯在一群头戴鱼、虾、龟、蚌等饰物的“魔女”相伴下威武登场,蜿蜒盘旋,亦真亦幻。明廷闻讯惧之,遂撤兵拔营而去。至此,战乱止,百废兴,百姓得安宁。从此,贵家营村就流传下来农历二月二跑龙灯的传统习俗。

贵家营“龙灯魔女”的恢复和改进,不能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时任金井乡党委书记的张来保。

那年冬季,乡党委确定恢复贵家营“龙灯魔女”表演之后,张来保便带着笔者和乡文化站负责人张千胜、乡妇联主任胡海琴、乡团委书记王明晶等人进驻贵家营村,天天守在村中,发动村中老艺人恢复、改进和排练“龙灯魔女”。

为了使龙嘴里含的绣球能够转动,张千胜等人专程到西安买回小型电动机;为了制作好“魔女”头上的头饰和裙摆下的花盘,胡海琴领着村里的做花能手反复研究改进;为了创作“魔女”舞音乐,笔者找到原地区蒲剧团音乐指导杜运佳谱好曲子,并到卫褚村找民间乐队演奏录音……

就这样,大家整整忙活了半个月时间。好在贵家营村最后一茬舞龙人多数尚在,20多名小伙子在荆怀民师傅的指导下,把龙灯舞得八面威风;“魔女”舞在原永济虹光蒲剧团退休演员马秋成的指导下进行了全新设计,姑娘们缓移莲步,轻舒广袖,袅袅婷婷日臻完美。

1985年元宵节,贵家营的“龙灯海仙”在社火表演中大放异彩,获得“优秀节目一等奖”,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紧接着,山西广播电视台前来采访并制作了专题节目《凤凰城灯会》。这一表演艺术还被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山西卷)》一书。

盛行于1985年冬季

1986年元宵节,全市(县)文艺汇演再次举办。有了前一年的荣誉和经验,金井乡各村跃跃欲试,都想亮出自家的独招绝活。这一年,金井乡组织了强大阵容,数百人的表演队伍浩浩荡荡亮相运城市区河东广场,赢得上万名观众的一致喝彩。

前面是卫褚村的管乐队开道。30多人的号队齐奏共鸣,嘹亮的乐号声响彻上空。紧接着是西王高抬。高抬具有奇、险、俊、俏的艺术特色,造型十分独特,下部是一个十分稳固的底盘,其上由钢管、钢筋延伸弄成各种造型样式,上面由五六岁的小孩分别扮演各种人物,这些人物主要来自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生活故事等。之所以叫高抬,是因为过去每架高抬要由4个身高一致的壮劳力轮换着抬。西王村23个居民组每组出一架高抬,合起来就是一支气势磅礴的高抬大军,十分壮观。

接下来是金井村的花鼓。40多名队员踩着欢快的鼓点,整齐划一地敲出“咚咚叭叭”的鼓声,把金井人民丰收的喜悦心声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下来是侯村花船。侯村花船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明末。其船身用竹竿扎成,四周围起丝绸,里外用彩纸裱糊,上绘各种图案,外挂镜子、银项圈、纸花、彩灯等饰物。船队由一艘大船居中坐镇,四周有多只小船穿梭围绕。表演时,各船均有一人站在船体中间提起花船以水步移动,一人扮作艄公在船外疾步划船,如行云流水,似雁阵翔行。在锣鼓伴奏的烘托下,老艄公喊起号子,带领整个船队,时而顶风踏浪跌宕起伏,时而顺水顺风徐徐前行,呈现出一幅水上行船的生动画面。

表演队伍中部是赤社村的女子《花伞舞》,一群身着艳丽服装的农家妇女手执花伞,憧憬着五谷丰登的田园图景。该节目首演于20世纪50年代,由赤社村籍音乐教师黄六益导演完成,还曾赴临汾参加晋南专署组织的文艺调演,获得殊荣。

最后是贵家营村的“龙灯魔女”舞。表演分三部分,开始是龙灯独舞,在阵阵雷声和烟雾中,巨“龙”摇头摆尾,口喷熊熊焰火,做着打翻手、掏腰花、龙摆尾和盘龙、卧龙等各种动作,形象十分逼真生动。接着是“龙女”“魔女”的集体舞,在悠扬的乐曲声中,“魔女”们手持莲花灯,在两名“龙女”的带领下徐徐登场,翩翩起舞,尽情表达欢悦的心情。最后是龙和“魔女”的群舞,龙灯和“魔女”不断变换队形,时而交叉,时而融合,使表演达到高潮。

与此同时,全乡各村都在春节期间开展了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文体活动。

繁荣于1992年之后

从1992年开始,金井乡党委、政府顺应民众的呼声,确定每年正月初八举办全乡体育比赛、正月十三举办全乡文艺汇演,至今已举办29届,极大丰富了全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03年春节期间,金井乡书画协会成立,吸引30多名书画爱好者为新农村建设挥毫泼墨;2004年10月,金井乡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近年来,金井乡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多元化、多形态的发展趋势,群体扭秧歌、家庭式文化大院、业余小剧团、广场舞、旅游景点文娱活动等形式层出不穷,兼蓄共荣,使该乡群众文化生活更加繁荣充实。

秧歌扭出新时代。1997年香港回归至1999年澳门回归期间,全乡群体性扭秧歌呈井喷式涌现,成为冬季群众文化活动的主流。16个村(片)出现了50多支秧歌队。在此基础上,金井乡政府于2005年冬季组织300人的秧歌队,参加2006年元宵节盐湖区文艺调演,并获得一等奖殊荣。这些舞蹈队员成为各村的文艺骨干,有力带动全乡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文化大院”溢清风。进入新世纪以后,家庭式“文化大院”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样态,金井乡尤以南扶村傅刘拴、大井村侯水全的“文化大院”和赤社村的“乐丰民俱乐部”及各村老年协会文艺队的活动为主。各村老年协会也都成立了文艺队,组织文艺爱好者跳舞唱歌,有效地活跃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业余剧团倡德孝。2008年冬季,金井艺术团成立,排练了现代蒲剧《情中情》及小品、清唱、快板、三句半等多个节目,在全乡巡回演出,既宣扬了德孝思想,表达了党和政府对困难家庭的关爱,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以此为基础,近年来金井乡老龄委又组建了老龄艺术团,排练了《好媳妇》《诊所风波》《背着妈妈上大学》等小戏,受到群众好评。最近,他们正在积极排练眉户小戏《婆婆也是妈》。

舞蹈跳出好生活。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广场舞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基调,金井乡也出现了多支舞蹈队,尤以赤社村“兰花花舞蹈队”和西王村“俏夕阳舞蹈队”最为优秀。“兰花花舞蹈队”利用农闲时间排出数十个精美舞蹈,经常为村里的文化活动和村民婚嫁喜事演出,受到群众欢迎。“俏夕阳舞蹈队”经常为村民过事跳舞助兴,在西王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大井、卫唐、南扶、贵家营、曲樊等村也都建起了广场舞队,吸引了众多村民参加,把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渲染得红红火火。

旅游景点唱大风。西王文昌阁(俗称四眼洞)是盐湖区新开发的旅游景点,近年来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展示才艺的好去处。今年7月中旬,西王村还在四眼洞举办了首届美食文化节,吸引周边万余群众前来参加,数十支文艺队轮流演出。这种形式的活动,既宣传了旅游景点,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满足了食客的味蕾,真是一举三得,受益多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20:11 , Processed in 0.075166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