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冬季供暖 自古就是民生大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4 10: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清代铁火撑、三足铁火盆 (资料图)

冬季到了,一天比一天寒冷,现在人们用上了清洁能源取暖,过冬已经无虞。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们取暖燃料都是什么,各个朝代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保障燃料供应呢?

唐代钩盾署调配燃料供应

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长安冬季取暖的燃料无非是木柴、木炭、煤炭和焦炭四个类别。要知道,当时的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口众多,最多时达到百万之众,柴薪的需求量自然非常大。

需求量大了,柴薪价格就会攀升,长安周边农民很多以砍柴烧薪炭为生。当时,人们还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为了生存,每年秋冬的农闲时节,农民们便进山砍柴;有能力有技术的则把木料烧成薪炭,运入京城卖了,以换点米钱。有了这些柴薪贩卖者,长安的普通百姓就可以买到生活所需的。

除了普通百姓贩卖的柴薪,朝廷又在岐州、陇州等距离京畿稍远的地区采伐薪柴。朝廷在京畿附近的户县、周至、宝鸡、眉县等地设立了专门的官署,从而确保长安的柴薪供应。可见,燃料的供应是大事,而冬季取暖,更是重中之重,唐朝廷对此非常重视。

百姓用薪柴,自己去采伐或者去市场购买,价格自然就听任市场的调控。而皇帝和guan员所用取暖燃料则有专门机构负责供应,唐代负责京城薪炭供销的专门机构是司农寺属下的钩盾署,下设令二人、丞四人,以及府、史、监事和掌固等多名吏员。当长安城薪炭供应不足时,朝廷又会特别设置“木炭使”以加强薪炭的供应。“木炭使”常常由政府高官兼任,足见对薪炭的重视。

据文献记载,“木炭使”最早设立于唐玄宗时期,掌管宫内的薪炭供应,常以京兆尹兼任。据《唐会要》载:“天宝五载九月,侍御史杨钊充木炭使。永泰元年闰十月,京兆尹黎幹充木炭使,自后京兆尹常带使,至大历五年停。贞元十一年八月,户部侍郎裴延龄,充京西木炭采造使,十二年九月停。”

当时,长安居民主要取暖燃料是木炭,而木炭烧造场所主要是长安附近的南山,这一带的农民多被编为炭户,成为专业的烧炭人,以供应长安所需燃料。白居易《卖炭翁》一诗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反映。

由于长安城薪炭的需求量太大,为了解决薪炭缺乏的难题,唐代宗永泰二年九月,木炭使黎幹曾建议朝廷开漕渠从南山向长安调运薪炭,渠阔八尺、深一丈,渠成之后,代宗还亲自查看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薪炭供应紧张时期,钩盾署曾经限制过京城guan员的薪炭用量:“凡京官应给炭,五品以上日二斤。蕃客在馆,第一等人日三斤,已下各有差。其和市木橦一十六万根,每岁纳寺;如用不足,以苑内蒿根柴兼之。”

除了朝廷置办以外,长安最繁荣的西市里有专门制造、贩卖木炭的店铺,还有许多炭商将炭放在牛车或驴车里,或者直接背在背上走街串巷地叫卖。冬日木炭价格随着气温变化而波动,天气越冷,价格就越高。木炭昂贵之时,并非人人都有能力购买。一生穷困的诗人孟郊,之所以得到“郊寒”的称号,除了其诗风孤峭以外,也因为他无钱购买取暖物资,经常在冬日写诗叹寒而得名。孟郊曾写过一首《答友人赠炭》诗,以感谢朋友在冬日为自己送来木炭取暖,诗曰:“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雪中得炭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煤炭也进入了大都市长安,成为一些人冬日取暖的燃料。史料记载,当时江苏徐州和山东枣庄都产煤。但是,由于当时开采技术限制,煤炭的产量很低,能够进入长安的煤炭更少,只能是权贵的专享物品。

宋代多措并举保燃料供给

北宋京城开封雪灾频发,出现了数次大量人畜冻饿而死的恶性事件。如何保障灾害天气开封百万人口日常薪粮的需求,尤其是取暖所用的燃料供应,成为北宋朝廷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大量史料记载了当时开封冬季因雨雪天气造成的燃料危机。《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嘉祐四年雪灾的情况十分严重:“今自立春以来,阴寒雨雪,小民失业,坊市寂寥,寒冻之人,死损不少,薪炭、食物,其价增倍。有投井、投河不死之人,皆称因为贫寒,自求死所。今日有一妇人冻死,其夫寻亦自缢。窃惟里巷之中,失所之人,何可胜数。”

为了应对雪灾,保障城市薪炭供应,北宋朝廷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首先是提升供给能力,增加物资供应,采取了引洛入汴、优化燃料结构、鼓励贩运贸易等应对措施。针对汴水仅有“二百余日”的运输时间,北宋朝廷引洛入汴,延长汴水运输时间,提升运输能力,使汴水“四时行流不绝。遇冬有冻,即督沿河官吏,伐冰通流。”在优化燃料结构上,主要是增加煤炭供给。煤炭“熙宁间初到京师”,至徽宗宣和二年,开封已设有“河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河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京西软炭场,丰济石炭场,城东新置炭场。”煤炭的供应能力大大提升,缓解了冬春时节燃料的供需矛盾;再就是减免税收,鼓励民间贸易。北宋朝廷多次颁发减免税收的诏令。这些措施对增加开封燃料的供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北宋朝廷在开封建立燃料常平仓,以增加燃料储备,遇冬春严寒减价售卖,增强了开封遭遇雪灾时的抵御能力。宋朝廷曾动用储备薪粮物资对城中的官军进行相应的赈济,对于百姓中的老幼疾弱,则予以收养,以免其遭受冻饿。

明代停止征收煤税

明朝廷非常重视冬季的燃料供应。嘉靖年间,京城北京曾一度出现薪柴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那时煤炭作为冬季取暖的燃料已经很普遍了,于是朝廷鼓励在北京西山进行采煤,解决了北京的燃料供应之急。

北京西山一带历来生产煤炭,到了明代西山开了许多煤窑,其中大部分都是民窑。朝廷为了增加税收,便出台征矿税的政策,结果由于用人不当,引发了矿工、煤户大规模进京请愿的风潮。

明万历三十一年正月,朝廷派遣太监王朝负责西山一带民窑的矿税征收。先前只是马鞍山黄树园地方官窑一处收税,王朝上任后,擅自做主将西山一带的煤窑一律纳入征税范围,甚至还动用军力强行征缴,致使窑民愤怒,直接涌至皇宫门前请愿;造成北京煤炭断供,冬季取暖大受影响,百姓苦不堪言。为此,神宗派内阁大学士沈一贯去处理此事。沈一贯立即前往了解情况,之后上奏请求将王朝召回,将为非作歹的军人逮问;另外,也有一些大臣建言,请神宗不要因为王朝的一面之词,而影响到做煤之人、运煤之夫、烧煤之家的生计。其后,太监陈永寿再次奏请,神宗才命王朝回宫应役,让陈永寿接手该事。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随着全国矿使的召回,西山的煤税才停止征收。北京煤炭逐步恢复供应,百姓取暖才得以无虞。

清代取消采煤禁令

开发煤炭资源,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清代总有一些保守、迂腐的官僚,以种种理由,竭力禁止开矿。他们认为各地有各地的风水和地脉,是各地兴衰福祸的依托,如果掘地挖煤就会伤到地脉、毁掉风水,其祸无穷。而这些说辞竟然成为一些guan员禁止开采煤炭的依据,且在全国大行其道,各地都有禁止采煤的规定。这使得全国的煤炭生产严重滞后,北京地区的采煤同样受到制约,大大影响了京城百姓取暖用煤。

清乾隆五年二月,时刻关心着百姓冷暖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学士赵国麟,经过大量调查之后上书乾隆皇帝,要求解除煤禁。本来就对煤炭生产十分支持的乾隆皇帝,看到赵国麟的奏折后,立即批示:“大学士赵国麟此奏,著各省督抚酌量情形,评议具奏。”同时下令全国各省一律取消不准采煤的禁令,要求“凡产煤之处,悉听民间开采”,并要求各省督抚详细勘察本省的煤炭资源情况,制订出具体的煤炭开采计划和措施,向朝廷汇报。

与此同时,乾隆对各地的采煤奏折认真研究,及时处理批复。此后,全国的煤窑数量、煤炭产量增长很快,仅北京地区的西山、宛平、房山一带,煤窑就多达近千个,有效地保障了当时北京地区百姓冬季取暖的用煤。

陈保琳  (《西安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6:18 , Processed in 0.068490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