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义民”吴绍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0 18: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蒲剧《枣儿谣》剧照 (资料图)

郑祥林/文

清代康熙年间,稷山县吴城村农民吴绍先,为寻找先后走失又分别被拐卖的两位胞弟,历时17年,走遍十几个省,徒步数万里,受尽千辛万苦,终于将流落异地他乡的两个弟弟找到,重返故里,全家团圆。此事不胫而走,惊动了京师,朝中文武guan员、绅士平民,争相欲见吴绍先。

康熙皇帝闻知后,颇为赞许,钦封其为“义民”,并赐“兄弟孔怀”金字牌匾一块,以表彰他万里寻弟的义行。

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也深为其精神所感动,写下了800余字感人肺腑的《纪吴伯宗寻弟事》一文。文章记述了吴绍先寻弟所经历的艰辛历程,热情赞扬他的“孝悌”精神。一代名相、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从李光地处得知吴绍先寻弟事迹后,十分感佩,亲自面见了吴绍先并邀请至府内,以礼相待,满怀激情写下了76韵五言诗,抒发了对吴绍先艰难而又漫长寻弟经历的同情,歌颂他高尚的兄弟情怀,盛赞他虽系“力田之夫,其犹有唐尧虞舜之遗风”的品格。陈廷敬认为,吴绍先的义行,不仅是世间兄弟辈的榜样,也是达官显贵们的表率。吴绍先携两弟返晋后,山西省督抚赠匾“亘性寻弟”,平阳知府赠匾“名高荆树”,以示褒扬。

弟弟被人拐卖

吴绍先自幼家贫,不幸父母相继早逝,留下了他和年幼的两个胞弟。绍先居长,时年13岁,二弟伯祧5岁,三弟伯乐1岁,兄弟三人相依为命。绍先年龄稍大时,娶妻成家,担负起养育两个弟弟的重担。为了维持全家生计,他农忙时辛勤耕耘于田间,农闲时出门给人拉大锯赚钱。一天,吴绍先从田间劳作归来,忽然发现三弟伯乐走失,急忙向邻里亲友询问,均无消息。他心急如焚,寝食不安,魂不守舍。迷惘中,好像死去的父母在看着他、责备他,为幼子着急流泪。

吴绍先悲痛欲绝,寻弟更加心切。白天顾不得田间农活,夜晚忘记了疲劳和饥饿,夜以继日地寻找。后来打听到三弟出走闻喜县,被浮屠寺和尚拐卖。气急之下,他将和尚告到官衙,经审讯,果然是和尚所为。三弟究竟被卖到哪里?卖给何人?茫然不知。官衙不作深追细查,和尚逃之夭夭,不知去向。这该如何呢?

十七年寻两弟

吴绍先决心要找回三弟,即使其流落到天涯海角,也要义无反顾地找回。从此,他徒步上路,四处寻觅。先到本省各县,后到河南、山东、湖北、直隶(今河北)、陕西、浙江及西南边陲的诸省。他边走边问,多次来去往复,虽历尽艰辛,但仍未能找到。当他返回家乡,一进家门,岂不知二弟伯祧又被别人拐骗掠卖。悲愤交加、伤心至极的他跑到父母坟墓前大哭,并发誓:找不回两个弟弟,愧对死去的父母,誓不回家!

吴绍先扛起大锯,再度离家寻找弟弟。没有盘缠,就给人边拉锯挣钱,边打听弟弟的下落。他顶严寒,冒酷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有时无钱吃饭,便沿街乞讨,最后无法竟然卖掉大锯。有一天,他夜宿旅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拿出随身携带的《论语》,当读到《里仁》篇中“父母之年”句段时,想到父母不幸早逝,两个可怜弟弟又被人拐卖,心中的酸楚使他禁不住放声大哭,惊醒了别的旅客。他翻身起床,乘着月色急忙赶路又去寻找。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如此苦苦寻觅了将近17年。后来,从一位北方过客处打听到三弟被掠卖给京师一位高姓guan员家中当差。吴绍先又几经周折,千里迢迢找到高家,终于见到三弟伯乐。

父母去世时,伯乐只1岁,走失时仅4岁,几次转手到高家时12岁,找到三弟时,已年过二十。高家待伯乐很厚道,当得知绍先多年寻弟矢志不移的决心和饱尝艰辛的经历,深受感动,当即答应等其找到二弟伯祧时,让他兄弟三人相偕返家。同时,还赠送盘缠,让他继续寻找二弟伯祧。

吴绍先在京师时,已打听到二弟被掠卖到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古塔是个什么地方呢?宁古塔是清廷设置的五个将军辖区之一,地处东北边陲。冬季气候极度严寒,一夜之间,能冻坏手指、脚趾和皮肤,是当时朝廷发配罪犯之地。吴绍先思念二弟,不顾路途遥远和环境恶劣,急欲启程。临行前,对伯乐说:“我要找到伯祧,兄弟三人一并返家;找不到伯祧,终死不回,妻子和孩子交给你照管。”再次表达了他誓死寻弟的决心。

告别三弟,离开京师,再次徒步上路,昼夜兼程,出山海关,经盛京、过吉林、终于到达了宁古塔。多方寻问,打听到二弟伯祧被掠卖给清廷一位满族将军麾下当仆人。他不顾一切,急于见到二弟,但却被这位将军拒绝,并让其部下训斥责问、拳打脚踢和鞭笞。吴绍先被打得遍体鳞伤,血流满面。他毫不畏惧,据理辩解。他向将军陈述了17年兄弟离散相思之苦,诉说了徒步数万里寻弟之艰,终于感动了将军,答应让其弟返家。

吴绍先离京出关到找到二弟,已逾夏、秋、冬三季,历时9个多月。此时,宁古塔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兄弟二人不顾饥饿和寒冷相扶而归。数日行走在冰雪中,身体冻僵,十趾见骨,双足俱残,不能行走则在地上匍匐爬行,疲劳、饥饿和寒冷,使其骨瘦如柴。兄弟三人终于在京师会面,相偕返回故乡。吴城村村民为庆祝他兄弟三人再次团聚,在本村西门外关帝庙唱大戏三天,表示祝贺。康熙帝、山西省督抚和平阳知府赠送的金字牌匾及陈廷敬、李光地所作诗文,在稷山视为盛事,民间争相传颂。吴绍先寻弟事迹,被载入《稷山县志》和《清史稿》。

“义民亭”的建立

将近300年间,吴绍先万里寻弟义行,感天动地,令世代人敬仰。民国十二年,稷山知县郭象蒙向上峰汇报后,为吴绍先建亭、树碑、立雕像。郭象蒙奉命在县城西关西寨门外建石亭一座,取名“吴绍先义民亭”。石亭四周匾额镌刻着亭名及康熙帝、山西省督抚和平阳知府的赠匾题词。亭前两石柱雕刻的对联是:“春秋十七道里三千,神明见视肉骨团圆。”亭中立一通青岩石碑,高120厘米,正面中央楷书“稷山吴绍先义行碑”;右上款“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右下款“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题”。碑身左侧镌刻着《纪吴伯宗寻弟事》全文,署名大学士李光地、安溪人。碑身右侧镌刻着《稷山义民寻弟诗有序》,署名大学士陈廷敬、泽州人。碑身背面刻写着稷山知县郭象蒙的撰文。碑额前面刻着“双龙戏珠”,中间刻着篆书“扬休”二字,后面刻着虎头与赤虎,中间刻篆书“永志”,左右两侧雕刻着似蝙蝠图案。义行碑左旁有吴绍先雕像,浓眉大眼,头戴瓢帽,蓄长辫,身穿长袍、马褂,左手搭膝,右手持《论语》,脚穿毡靴,端坐一把古式背椅。石椅背后刻写着:“吴绍先,字伯宗,稷山吴城人,清康熙间,有万里寻弟义行。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奉山西省长阎令建立石像,知县事郭象蒙立。”

1962年扩建稷山县城时,将“义民亭”拆除,“义民”吴绍先的雕像及义行碑后移至稷山青龙寺,实行异地保护。石刻的牌匾及亭前石柱楹联均已遗失。吴绍先石雕像和义行碑,吸引着众多游人的注目和敬仰。这对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密切亲情关系,仍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6:25 , Processed in 0.084519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