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运城民俗永济背冰亮膘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6 19: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冰俗称“亮膘”,是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种民俗活动

背冰俗称“亮膘”,是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种民俗活动


       背冰俗称“亮膘”,是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一个个赤身裸背的男子,仅穿一件红色大裤衩,将一块约二寸厚的大冰块贴身背在脊背上,不断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

       关于这一习俗的渊源,当地有两种说法,一种为: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北征攻打蒲津渡时,满清守城将领夏新有下令拆了千户民房,架起了一道木城墙,木城墙上涂满了油,当太平军攻城时,清军就用火点着木城墙,太平军屡攻不破。太平军部将相福录是长旺村人,他提出让大家下黄河凿冰,然后背冰块灭火破城,果然大告成功。相福录解甲归田后,在本村组织民众再现当时背冰的情景,展示农民起义军勇敢、大无畏的气概。另一种为:北伐的太平军遇到险情,前有清军的火龙阵阻挡,后有追兵逼近,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长旺村的村民相福录自告奋勇,率领200名精兵,化装成绵羊,将冰块投入火阵,为北伐的太平军打开了通路。后人为纪念农民起义军的壮举,每逢正月十五前后,都要举办“背冰”活动。最初是在脖子上套一个冰圈,在锣鼓声中昂然挺立,显示不畏严寒的气概,以后发展变化为背铡刀,再后来又发展为赤身背大块的冰凌绕村而行。

        
       在背冰活动开始前先有一段小小的插曲,被当地百姓称为“逗社火”。大清早,一群10岁左右的黄河娃在大人的安排下,手敲锣鼓,怀抱公鸡,到各“社火头”家门前去耍闹,目的是督促“社火头”赶快带领大家闹“社火”。逗社火过后,就会看到一支由一名大汉扛着木檀大旗的队伍,接着五六支队伍相继接踵而来,较大的队伍在木檀大旗后面有铳队、龙虎牌、背花锣鼓队、背冰手,排在最后的是一座精致的花轿,坐轿人煞是威风。这些社火队伍在村口一片空地集中后组成大型社火队,开始游街串巷表演,领头人肩扛木檀大旗,身背闪亮的大铡刀,威风凛凛,势不可挡。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进,背冰人终于抵达了胜利的“彼岸”,把身上的冰块重重地摔在地上,预示着“背冰穿越火墙”的成功。

        
       整个过程一般持续三四小时。这支队伍组成八卦阵的队形,踏着鼓点,不断地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背冰”的主要表演动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动作。“下河”就是双手举起,双腿弯曲,左右弹跳踩动;“破冰”就是左右斜着上下舞动,左右弓步轮流倒换等形似农民锄地的动作;“匍匐前进”是单手撑地,右手“撇”打,形似动物爬行;“刀枪不入”是行进间的步伐,昂首挺胸,右手“撇锣”,动作和脚下的步伐整齐划一。整个活动的伴奏乐器“背花锣鼓”可谓别具一格,它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表演者手中的道具,当地人称它为“撇锣”,一根树枝扎绑在“锣”手后腰间,从脑后向上弯至头顶伸向脸前上方,大锣吊在树枝上,树枝上点缀着手工艺花和一面圆镜,“锣手”左手抓锣沿,右手“撇”锤,上下“撇”“敲”。一组表演队伍的伴奏乐器由四面锣一面鼓组成,鼓点名称为“四鼓点”。

        
       背冰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得到人们的自发传承,成为春节期间代表性的风俗活动,用长旺村人的话说是“敲一年锣鼓背一次冰,今年肯定好收成”。背冰这一活动在演技上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却是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进行,是对男性体质、力量、抵抗寒冷及意志能力的严峻考验。长旺村家家户户都要出人参与,或背冰,或背着家中最锋利的兵器,比如铡刀、大刀等,在刺骨严寒中展示着威武,通过参与这一活动,鼓励民众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6:04 , Processed in 0.069574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