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谛在于恪尽职守”
——访曾为刘少奇、周恩来担任护卫员的临猗籍老兵王创业
□记者 王捷
初闻王创业老先生时,得知他年轻时曾先后给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和周恩来做过护卫员,顿觉他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近日,记者见到了他。原来,他过去几乎从未对外提过这段经历,直到最近,他为他们村整理一份县志,写了一个个人简历,这才被他的老友薛相林看到。
虽已有76岁高龄,但老人家端正的坐姿仍可以让人清楚地感受到那股飒爽的军人之风。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勤、本、善,是他对自己一路走来的直接概括。生活的贫困让他主动为自己的命运拼搏,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部队,更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懂得更有原则地生活。透过他的视角,坐落在历史中的那片宁静岁月渐渐清晰,一种凝重的部队精神呈现在眼前,也让我们有所顿悟。
临猗籍老兵王创业:“人生的真谛在于恪尽职守”
▲1969年,王创业和妻子在北京合影留念。(翻拍)
艰苦年代,他积极改变自己的命运
1940年,王创业出生于临猗耽子镇耽子村的一个贫困农家。家里条件不好,直到10岁他才上了小学。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他倍感珍惜,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三亩地一头牛,辛辛苦苦过光景。”这就是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平时一休息,他就会帮助家里干干农活,拉土、除草等,全都不在话下。
然而,就在他十三四岁时,父亲有次赶牛车时被牛踢倒,拉的铁轱辘车从头上碾过,受了重伤。家里没人干活,一切全都落在了王创业稚嫩的肩头,他只好停学,扛起了全家的重担。
一年多以后,恰逢村里的完小有个班缺了七八个学生,到村里寻找插班生,得知此事后,父亲便把他送进完小。因为同届的学生都已开课半年有余,且年龄都比他小,初到学校,王创业学习有些吃力,但他知道勤能补拙。两年的完小学习压缩成了一年半,王创业仍然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还曾在村里民办小学当过教师,后来又到临晋镇夹马口修水利,无论做什么,他都认认真真,干得优秀。
1958年耽子成立了初中,王创业顺利考上了,因为表现优异,他身兼数职——学生委员会主席、军乐队队长、篮球队队长、班长……就在那年年底,太原铁路局到学校招学徒工,王创业踊跃报了名。在铁路局训练一个月后,他就分配到介休技工学校司炉连学习火车司机。
一年后,王创业成了火车上的实习生。他知道自己年龄小、资历浅,司机、副司机、司炉都成了他学习的对象。他手脚麻利,会主动擦火车头、做些杂工,让人称赞。
如果不出意外,王创业的人生轨道应该会和火车轨道重叠,而命运,有时就这么巧。
就在这时,北京空军警卫连到学校招兵。当兵,这可是每个热血男儿的神圣梦想,王创业想也没想,当即就报了名。
当时的招聘条件非常严格,要团员、身体好、个头好。全校三千多人,报名的有60多个,但最后只挑了3个人,王创业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军旅生活大幕,也就此拉开。
部队生涯,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
临行前,部队特意让被录取的人短暂地回乡探亲。那时条件有限,他报名时完全没有和父母商量,尽管父母知道后有不舍,但却明白他是要去为国献力,就该支持他。父亲还特意叮嘱他,在部队一切都要服从党的安排,要多做好事、别做坏事,要与人为善,听领导的话。
1960年12月,王创业带着父亲的嘱托,怀揣着奋斗的劲头,去了北京。因为上过初中,还算文化人,而连队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部队特意安排王创业当警卫连一排三班的副班长,分管文化和思想宣传工作。因为认真负责,仅一个月他就成了班长。
刚到部队,他当了三个月的警卫兵。后来,部队成立了一个无线电技工学校,他被分配到三班,再次担任了班长一职。1961年,他就被调到了北京空军某部队维护队。
无论在哪个岗位,王创业工作起来都精益求精。那时他们负责通信电缆,比如在给国家领导人和其他高官安装电话时,要求不准抄电话号码,不准联系领导,不准多说话,王创业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身份,恪尽职守,很快就成了通信电缆班班长。
当时在北京某区一地下室的三层内走线路时,“冬穿棉衣,夏穿毛衣”是他们的基本配备。因为在通道里只能爬,王创业的裤子和鞋子很快磨破,三个月就要换一次。即使后来发了护膝,出来穿棉鞋,还是挡不住潮湿阴冷,辛苦可想而知。
一直以来,王创业都非常有责任心,勤勤恳恳,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多次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五好战士。他只是觉得,要不断充实自己,自己选的每一步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脱颖而出,有幸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护卫员
上世纪60年代初,几内亚总统杜尔访华。在得知消息后,国家礼宾司开始了紧张的选拔迎接礼宾护卫员的准备工作。
因为是五好战士,派头又好,站姿标准,形象气质佳,王创业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同其他19名同志一起被抽调出来,组成了护卫员。
王创业说,他们当时的任务,就是背着枪,站在欢迎的两侧,不让周围的群众往前拥。看似简单的举动,他们还是得进行专业训练才行。“因为我们当时代表的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整个中国军人的风貌,是国家的形象。”他说。
为此,训练站姿每次一站就是一个小时;步行、摆臂、踢腿,每个细节都要深挖细抠,做到精准不差;每天训练五次,一次两个小时……他们就这样连续训练了一个多月。在礼节、礼貌、说话语言上同时也要求非常严。
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天安门接见了几内亚总统杜尔。作为护卫员,王创业他们提早一个小时就站好了位。他们不能讲话、不准动,只要把外国人保护好、把领导人保护好,维持好秩序,就是任务。
再后来,周恩来总理于天安门欢迎缅甸总理吴努时,王创业他们再一次成为迎接礼宾护卫员。而这一次,因为有之前的经验,王创业感到一切都游刃有余。
王创业都是第一次见两位国家领导人,离他们只有五六米,每个动作、姿态都看得真切。如此宏大的场面,即使见到领导内心比较激动,他还是要求自己用沉稳的心态去面对。“我们已经不是代表个人了,而是代表国家的人民、国家的尊严,要有国家的光荣,要有国家的气派。”他说。
尽管每次参与接见的过程都不长,但两次特殊的经历,都成为王创业引以为傲的收获。而他因表现优异,于1964年年底,被提为维护排排长。
1965年年底,王创业提干,并担任部队修理所所长,分管油漆工、电工等12个工种,对坏了的门窗、桌子等物件进行最基础的维护。更加繁杂琐碎的工作,可王创业不曾懈怠一分。
每年他有一次探亲假,但因为工作紧张,他两三年才能回去一次。正因为在部队,他学会了吃苦耐劳、求真务实、恪尽职守,明白了身上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更是对党和国家负责。直到1970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太原铁路局运城车务段工作。而这份财富,他一直带在身上。
峥嵘岁月,他感念有坚实的后盾
临猗籍老兵王创业:“人生的真谛在于恪尽职守”
▲王创业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王捷 摄
不过,王创业没有忘记,他能毫无后顾之忧,都是因为他有一位从生活点滴中相互理解、关爱、支持的老伴。
其实,缘分也正是源自他当兵后的那次回乡探亲。那时,家里已经给他找好了对象。去对方家时,得知他要北上,对方要求他必须结完婚再走。头天到家,第二天到对方家说事,第三天准备,第四天他们就结了婚。而第五天,王创业就踏上了返校的路。
一切都显得有些紧促,却又像是命中注定一般。老伴比他小两岁,很小时候他们见过面,但并不熟悉。刚结婚就面临分离,加上工作性质,十多年里两人多半都是异地相处,只靠一年两封信来交流。不能回家,妻子就来部队看他。王创业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后,他并没有见孩子几面,而妻子不仅要照顾父母,还得照顾孩子,非常辛苦,但妻子从来没有抱怨过。“她是老家药材公司中药部的营业员,我们那个时候都为了事业,我在前方打拼,老伴在后方帮我照顾,真的是辛辛苦苦、任劳任怨。我们一辈子没有争吵过,连拌嘴的话都没有。”王创业感慨道。
正是因为有安稳的后方,王创业更是把在部队收获的一切带到了之后的工作中。很多人不想干的事儿,因为部队出身,不怕苦不怕累,王创业一下就搞出了名堂。
1973年开始,他担任铁路知青办主任,带队培训知识青年,帮他们到各县安排工作。他还大胆改革,在沿途各县车务段开启农副业生产,直到现在都没有断过。在韩阳车站当站长期间,注重搞建设,盖了八间平房,修建篮球场等。上世纪80年代,王创业负责铁路企业公司时,在临猗、荣河、闻喜、永济、风陵渡等成立货运点,给铁路上增加效益……
和为贵、平为福、勤为本、善作魂……回忆过往,王创业是这样感悟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老兵,他感到无限光荣。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份精神的执着,变得更加宝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