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诗人刘禹锡成名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6 10: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人刘禹锡成名路

对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今人都很熟悉。《乌衣巷》《竹枝词》《陋室铭》等,至今流传。但是,他的一生经历、平生交游、脾气性格,熟悉的人却并不是很多。

一生的朋友与长寿的母亲

在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有着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家。除了韩、柳、元、白以外,还有张籍、孟郊、贾岛、李贺等。刘禹锡与其中不少人都有交往唱和,但友谊最为深厚的当数柳宗元。

今人多知“韩柳”并称,但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早期文献记载来看,“刘柳”并称的频率远多于“韩柳”。当然,韩、柳、刘都是当时的杰出文人。三人都在朝廷监察部门工作,是同事,也是好友。韩愈在给友人的诗中说道:“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这说明,韩愈对“刘柳”的赏识和友好。即使“刘柳”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落难之时,身处高位的韩愈仍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互相通信、探讨学问。柳宗元去世后,遗嘱中有一条就是请韩愈为自己写墓志铭。

不过,“刘柳”的关系相对更铁。二人自同榜进士,就一见如故。“韩柳”并称,除了在古文运动和文学思想上观点相似之外,“韩柳”不仅在哲学思想上的观点截然不同,而且分属不同甚至相对立的政治势力。

但是,“刘柳”无论在政治思想、文学见解、哲学观点、生活道路等各个方面,都极为相似。现在有句话叫“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但“刘柳”这艘友谊的小船在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惊涛骇浪中从未翻过。不要说翻船,二人连红脸的事都没有过。他们同甘共苦,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抬举、互相帮助,是真正的挚友和莫逆之交。柳宗元临终之际给刘禹锡的遗嘱中,把整理遗稿、托孤诸事皆委托给对方,而刘禹锡都一一照办。这种善始善终的深情厚谊,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柳宗元生前曾称,刘禹锡是一个“明信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讲诚信、很靠谱、可信任的人。同时还指出,刘在未了解一个人的实际情况之前,一般不轻易向别人开口议论或评价;一旦议论起来,往往能很正确地说出这个人的优缺点。

此外,刘禹锡还是一个孝子。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刘禹锡母亲活到了90岁高龄,这在当时可算一个奇迹。而且刘母晚年都随这个独子四处漂泊,在漂泊中相依为命。如果没有刘禹锡的悉心照料,想来是不会有此长寿的吧?

关心民生疾苦,发展地方文化

刘禹锡除了早年在朝廷任职,一生主要在各地任地方官,朗州、连州、夔州、和州、苏州、汝州、同州等处都留下过他的踪迹。

在唐代,政府官员因经济问题而遭贬谪的情况不时发生。但无论是当时的正史或野史笔记,都没有刘禹锡的经济问题或生活问题记载。可见,他的为官是相当清廉的。

有意思的是,刘禹锡对看不顺眼的执政者常常“语涉讥刺”,爱用诗歌讽刺挖苦,却对平民百姓热情相待。《云仙杂记》载,刘早年在朝廷坐镇接待工作时,门吏每天收到各方来信达数千封之多,而刘不厌其烦,“一一报谢,绿珠盆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在他被贬在外的岁月,往往也能关心民生疾苦、发展地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

例如,任连州刺史时,他就把海阳湖打造成一个秀色可餐的游览风景区,建立切云亭、云英潭、飞练瀑等景点,并写下《海阳十咏》,对每一景点赋诗一首。清代《连州志》感叹:“连之文物媲美中州,则禹锡振起之力居多。”

又如,当他以花甲之年到苏州任刺史时,正遇上特大水灾。他不顾年老体弱深入民间,察访灾情和百姓之需,同时积极向朝廷反映灾情,得以从仓库调拨12万石大米分发给灾民,又宣布免除赋税徭役,使当地人民安然度过灾年。朝廷认为,刘禹锡为政清廉、除灾有功,以“政最”之名赐其紫金鱼袋。这是地方官的最高奖,一年只有一名。所以,白居易还特意写诗向他致贺。宋人《中吴纪闻》称赞:“姑苏自白、刘、韦为太守时,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

正因为刘禹锡为官清廉、政擢贤良、关心民生,所以后人建造不少祠堂来纪念他。在连州,有“四贤祠”“五贤祠”;在苏州,有“思贤堂”“三贤堂”“二刘公祠”。据明人《蜀中名胜记》载,刘禹锡在夔州任官所住的故址,当时还保存着。现在,相关城市的中心地带还立有刘禹锡的雕像,或者建有刘禹锡纪念馆。这充分说明,为民造福、泽被一方的廉吏,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投身民歌翻新与歌词创新

刘禹锡还是一位精通音律、喜欢音乐的诗人。当时,许多歌唱家和音乐演奏家,如何戡、米嘉荣、秦娘、穆氏等,都因其诗作而流行一时。

刘禹锡不仅熟悉宫中音乐,而且关注民间音乐。每到一地,就会自觉采风,搜集民歌民调。不仅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而且会对民歌加以改良,使其得以更广泛传播,让更多人聆听其中的美妙。

《竹枝》本是在唐代巴蜀、湘西南一代流传的民歌,杜甫、顾况都曾关注过,也曾写过《竹枝歌》加以推广,但影响都不大。自刘禹锡写下《竹枝词》九首,后又写了两首,包括“杨柳青青江水平”等,其生动活泼的风格和清新明快的节奏终于受到世人的喜爱,开始在大街小巷传播开来。

除了《竹枝词》,刘禹锡还注意到一些其他民歌种类,如《浪淘沙词》《潇湘神词》《纥那曲词》《抛球乐词》等,并尝试写过一些仿民歌之作。一般来说,民歌通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如果没有文人的扶持和加工,很可能会自然消失。从这一点来看,《竹枝词》是幸运的,刘禹锡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到了晚年,刘禹锡依然投身民歌的翻新与歌词的创新。唐开元时已入教坊的《杨柳枝词》,来自前人的《折杨柳》或《折杨枝》,到中唐时几乎已被唱烂了。于是,刘禹锡、白居易对其加以翻新、研制新词,谓之“洛下新声”。刘禹锡更是开宗明义地宣布:“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清代之后,被推为“中唐第一”

自而立之年从政,刘禹锡一直是天下尽知的有名人物。虽然长期被贬在外,但影响力和名声犹存。这个名声,既是他的从政之名,也包括他的诗文创作之名。刘禹锡仕途坎坷、历尽磨难,诗变得越发老成。故刘、白晚年唱和,四海齐名,刘往往胜白一筹。唐文宗欲设立诗学士,请大臣举荐;宰相杨嗣复上奏:“今之能诗者,没有一个比得上刘禹锡。”

如果说刘、白在诗名上还算旗鼓相当,那在文名和哲学上,白就要逊色很多。李翱是唐代的散文家,又是古文运动的大将。他曾说:“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这里,李翱只提刘、柳而不提元、白,肯定是有道理的。在李翱看来,只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才能与韩愈相颉颃。《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史臣在评说刘、柳时,基本上都认为二人学识宏富,诚为一代精英和伟才。如果不是“误入歧途”,应与韩愈并驾齐驱,都是经天纬地的巨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10:36 , Processed in 0.06374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