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庙村(运城)——昔日盐运古镇,今朝凤城东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6 10: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庙村牌坊.jpg

□阎保成 赵宏元

庙村,位于盐湖区安邑东南五里许、红旗东街东端南侧、运城盐池北岸的卧龙岗东端,曾是古都安邑通往盐池的必经之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演绎出许多神奇的故事和美妙的传说,充满着人文色彩,蕴藏着先祖印记。让我们追溯历史,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据考古学家考证,庙村之北的韩信沟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有古人类居住生活的遗迹。《运城市(盐湖区)志》载:“韩信沟,古人类居住地……发现有较粗的绳纹、划纹灰陶片……”庙村之所以有古人类居住,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她位于运城盐池东端——素有“产盐之母”之称的东湾处,有天赐神赏的食盐;南傍葱郁的卧龙岗,原来植物茂密,动物繁多,有充足的蔬菜肉食;北接韩信沟,深厚的黄土层,极宜挖窑凿洞;东临淡水湖——鸭子湖,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成群的鱼虾。这些都给古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条件。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说,“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所以,“古中国”的人们最早长期围绕盐池活动势在必然,庙村自然而然成了古人类生活的集聚地和向往处!

这里曾叫“圣惠镇”

庙村,最早叫圣惠镇。清乾隆二十八年《安邑县境图》和清康熙版《平阳府志(安邑县)图》中,庙村所在位置,均标名“圣惠镇”。199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晋盐文化述要(柴继光著)》中的“盐池图”在庙村处也标的是“圣惠镇”。


据位于留驾庄的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刘敏宽的刘家宗嗣内的珊瑚石上刻文:“刘氏一族……宋朝末年从曲沃县卜居安邑圣惠镇(今庙村)鬻盐起家,富甲天下。”据此至少可追溯到宋时庙村乃叫圣惠镇,这一名字远早于元仁宗延祐年间潞村更名的“圣惠镇”,这个村名一直沿用到上世纪60年代末。

庙村为何叫圣惠镇?因为历代皇帝驾临安邑,巡视盐池,庙村乃必经之地。史载“西汉,汉成帝(刘骜)永始四年三月祀后土於汾阴,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东汉,汉章帝(刘炟)元和三年秋八月乙丑(日)车驾观盐池。九月至自安邑”;“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丁卯车驾观盐池”。


(《河东盐法备览·卷一》)另一说法是,在“古中国”,华夏之祖炎黄和各部落精英,为争夺盐池,经常在庙村聚议,名曰“圣惠”即在常理之中。加之,曾有39位皇帝亲临安邑经庙村巡视过盐池。皇帝驾临,幸巡盐池,庙村乃圣迹所至也,为感圣恩,永志圣德,故取名曰“圣惠镇”,以昭后人!

这里有个“衙门巷”。盐,乃历朝历代的重要税源,历史上,盐、铁举足轻重,皆由中央直接管理,许多朝代都在这里设有专门的盐政管理机构。《河东盐法备览》的盐池图上在庙村所在处标的是“圣惠司”,其卷三《官职篇》中也标明驻庙村的盐政机构为“圣惠司”,即圣惠巡检司,负责巡缉私盐。至今庙村西头还把圣惠司的所在巷叫“衙门巷”。而且,这里还曾有官衙、花园、学堂。在普通农村是不会有衙门的,所以,这里世辈相传,当年圣惠巡检司所在处仍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里曾有最早的“盬宗庙”

庙村南面的铁岔山(卧龙岗)下住着几户人家,其中有个叫盬宗的农民,无意在山下的湖水中发现经太阳晒后结晶的白色颗粒,他大胆品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咸中带香,就带了一些回家放到饭菜里,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人们都下湖捞盐,盐成了饭菜中的上等调料。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食欲、肤色、体力越来越好,于是盐池的声名不胫而走。


运城盐池的盐比海盐大约早1000年,比井盐早大约2100年,是人类最早食用的盐。这个人类最早尝盐的盬宗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铁岔山上——庙村村西盖了一座祭祀他的庙堂,称“盬宗庙”。

在唐大历十二年唐太宗封盐神为灵庆公建池神庙之前,人们一直尊盬宗为盐神。后历经战乱,盬宗庙已经毁为废墟。古代人信奉“神”主宰万物,所以对“盐神”顶礼膜拜。而最早祭拜盐神的庙,就在庙村。《解州全志·安邑祠庙陵墓》载:“庙在县南十里盐池旁……”文中“县”即安邑,“县南十里”笔者认为记述有误,应为五里许,方算准确。


《河东盐法备览》载:“昔宿沙氏煮海为盐即以宿沙氏为神。河东盬盐池也,初称神曰‘盬宗’……神之旧宫僻在幽阻……”这说明,唐朝以前,盐池就有盬宗庙,而庙就建在庙村。

这里有部“兴衰史”

庙村古老悠久,曾有兴旺发达的璀璨一页。当年居住着一千余户人家,约五千口人,东西为长,东从韩信城起,西至盐池东禁门,约三公里;南北为宽,南从盐池禁墙起,北至韩信沟,村址的设置是根据当时运盐道路决定的。街两边开着密密麻麻的门店,有客店、饭店、蔬菜店、衣帽店、骡马店;有药铺、剃头铺、杂货铺、修理铺、典当铺;有糖葫芦、芝麻糖、吹糖人、耍猴的、耍把戏的、耍枪弄棒的等游动摊点,川流不息,人来人往,整日如同集会一般。

这里水咸土脊,取水甚远,如何兴盛若城镇?这和盐池密不可分,在没有海盐和井盐前,运城的池盐要销往全国各地,苦力和车马你来他往,人声鼎沸,各行各业就自然兴盛繁华起来。后来,光绪三年大旱,尤其是近代战乱不断,东禁门盐务司、称房所的衰败,镇中心的巡检司废弃,一度盐运萧条,导致人口剧减、商业冷落、生意滑落,镇域萎缩。一个工商、服务、农业俱全的大镇不幸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农业小村。

前面所言,这里最早叫圣惠镇,后来又有个别名——庙村。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为奇,犹如一地多名、一人多名一样。至于为什么叫庙村,原因有二:一是如前所述,人们祭祀盐神的盬宗庙,最早建在这里。


据说,人类祭拜敬仰神灵的习俗,就是从敬奉盐神始,盬宗庙可谓天下第一庙,“庙宇”落座这里是天大的幸事,自然闻名遐迩,庙之所在之“村”,又名“庙村”乃名副其实。

二是这里庙多、庙古,除盬宗庙不再赘述外,另据考证还有十六座庙,其中有敬奉伏羲的高庙、祖神庙(敬奉的是玄武大帝)、火神庙、财神庙两处(文、武财神)、马王庙、关王庙(宋代)、关帝庙(清朝),仅娘娘庙就有5座(三霄娘娘、圣母、女娲、观音等),敬奉的神灵各异,这些庙建立时间不同,具体年代难以考证,但证据显示高庙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可以说是较古的庙堂,盬宗庙亦至少在唐代(唐大历十二年)之前。说这里庙多、庙古,一点也不夸张,正由于此,这里又名庙村。

然而,尽管“庙村”这一名称产生也早,但终究是“小名”,所以长期以来,行政区划和相关地图上(包括军事地图)都用的是“圣惠镇”大名,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上世纪60年代末,都是如此。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期,曾有人动议,“圣惠镇”叫起来拗口,不如正式改叫庙村,所以出现“任村联社庙村分社”叫法。直到1965年“四清”运动初期,在四清工作队的主张下,正式改叫“庙村”,当时的村章、小学校章才正式更名。

走进新时代,改革沐春风。如今的庙村,已成为运城的东大门,是高速公路运城东口进入运城的首经之地。“昔日盐运古镇,今朝凤城东门”的庙村,积极响应市委、区委建设大运城、建设幸福盐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正在加速向城市化、现代化、文明化、生态化、宜居化迈进,16层住宅楼伫立村口,小洋楼、小别墅交相映衬,游乐花园建村中,舞台高耸有乐声,庙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个个喜盈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12:00 , Processed in 0.070998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