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孩政策在我省全面落地
</img>
《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通过
■哪些家庭可生二孩或多孩
■新婚夫妻可享受30天婚假
■农业人口只生一个优待多
■失独家庭每月可领取扶助金
■违规多生要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部事关万千家庭的《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在经过修改后,1月20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这意味着“两孩”政策在我省全面落地。
哪些家庭可生二孩或多孩
1.家中只生育了一个子女。
2.夫妻已有两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病残儿童医学鉴定机构鉴定,患有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
3.再婚夫妻再婚前合计生育一个子女,再婚后生育一个子女。
4.再婚夫妻再婚前合计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且未共同生育子女的,也可生二胎,但前提条件是没有违法生育。
5.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生育过两个及以上子女,另一方未生育。
6.再婚夫妻按上述要求经批准再生育的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病残儿童医学鉴定机构鉴定,患有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还可再生育。
再生育申请将在30日内获答复
如果你符合条件,即可申请再生育子女。生育时,由一方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批准。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当严格按照条件的规定进行审查,符合批准条件的,在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予以批准并免费发放《再生育服务证》。不符合批准条件的,在受理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申请人说明理由。需要进行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不得超过180日。
夫妻领取《独生子女证》,享受各项优待和奖励后生育或收养第二个子女的,证件将被收回,并从生育或收养第二个子女之月起停止享受全部优待和奖励。
新婚夫妻可享受30天婚假
新修改的条例中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享受婚假30天。
符合规定生育子女的,女方在享受国家和本省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奖励延长产假60日,男方享受护理假15日。婚假、产假、护理假期间,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待遇。另外,育龄夫妻可以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
夫妻终身只生一个退休可领一次性奖励
自愿终身只生育或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夫妻,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可以享受几项奖励。
比如:农业人口从领取《独生子女证》起到60周岁止,非农业人口从领证起到独生子女16周岁止,按月各给予夫妻双方不低于50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从领取《独生子女证》到子女满10周岁的,政府将给予1000元至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金;夫妻双方都是农业人口的,奖励金不低于5000元。
子女入园、接受 教育、就医时,双方所在单位可以给予一定补贴。退休时所在单位可以按照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30%给予一次性奖励。
农业人口只生一个优待多
如果夫妻一方或双方都是农业人口,还有更多优待:优先列为脱贫或致富对象,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农业、林业、水利、科技、供销等部门在技术服务、提供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予以优待;在劳务输出或招工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其家庭劳动力;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当地政府对其个人筹资部分给予资助;优先批给宅基地;集体收益以人均分配的,增加1人份的份额,以户计发的高出户均标准20%以上的额度;双方都是农业人口,其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寄宿的,由当地政府给予寄宿和生活补助;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农业人口,按规定生育,符合只生一个子女或只有两个女孩的任何一项,从60周岁起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奖励扶助金。
失独家庭每月可领取扶助金
新条例在失独家庭方面也作出了规定。终身只育有一个子女,子女死亡或被依法鉴定为二级以上残疾的,由政府按照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独生子女死亡或被依法鉴定为三级以上残疾,夫妻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从女方满49周岁起,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特别扶助金。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农业人口,可以优先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并优先进入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违规多生要征收社会抚养费
条例中规定,违规生育第三个子女或未办理结婚登记再生育子女的,按照夫妻双方上年总收入的20%,合计征收7年的社会抚养费,总额不得低于7000元。生育第四个子女的,按照总收入的40%,合计征收14年的社会抚养费,总额不得低于3万元。再多生育子女的,加重征收社会抚养费。
有配偶的一方与他人非婚生育,按照违法生育加重征收社会抚养费。
社会抚养费由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征收,并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出具假鉴定、假证明轻则罚款,重则追究刑事责任
对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非法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由县级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
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处罚所得2倍以上6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报记者 张晓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