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寒食节由介子推忌日纪念活动发展而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7 11: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县裴介村介子推像(资料图).jpg

介子推(公元前680年~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安邑杏花村(今夏县裴介村)人。

介子推少时为葬父,典身进宫,因处事勤谨,被选为晋国公子重耳的布衣随从。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骊姬作乱,公子重耳被迫背井离乡,流亡了19年。重耳流亡时,先是被父亲晋献公追杀,后是被兄弟晋惠公追杀,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一直尽心尽责地侍奉着重耳。

有一次,重耳断粮快饿晕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与野菜同煮熬成汤给重耳喝。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的恩德。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仍能如此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返回晋国登上大位,史称晋文公。重耳能得返晋国,登上王位,与介子推不畏艰险、勤谨理事、无私奉献、舍命护主不无关系。

晋文公即位后,赏赐随从他逃亡的人员,却没有赏赐对他既有功又有恩的介子推。据不同典籍记载,介子推对晋文公没有赏赐自己这件事,有两种说法。尽管这两种说法有所不同,但都将介子推淡泊名利、不贪功、不言禄、急流勇退的高尚品格描写了出来。

《左传》记载“介子推不言禄”

左丘明撰写的《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四年》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新序》记载“介子推拒禄”

西汉刘向撰写的《新序·节士》载: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千,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郊。适彼乐郊,谁之永号?”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晋文公感念介子推跟随他以来一直像对待父兄一样为他操劳,感念介子推在他危难之际舍身救他的恩德,将其母子厚葬于绵上,并把绵上田定为介子推祭田。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故里裴介村和其死难地绵上为介子推修祠立庙,同时诏令全国:介子推忌日举国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晋代陆翙《邺中记》载有:“邺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是今之糗。”

介子推位卑品高,圣人孔子多次称颂过他(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那平凡却又伟大的忠孝德行,后人高山仰止。晋国百姓每年都会自觉地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缅怀先贤介子推。

不过,后来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的做法受到了非议。

《后汉书·周举传》记载,约在公元130前后,并州刺史周举作了凭吊介子推的祭文放在他的庙里,说严寒的冬天要禁火一个月,让百姓吃冷食,残损百姓生命,这不是贤人的意思,并向百姓宣传,使他们恢复熟食。

曹操《明罚令》记载:“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推独为寒食,岂不悖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据《晋书·石勒传》记载,十六国后赵时期,大臣徐光以“禁寒食,不敬介子推,致使天怒,引发特大冰雹灾害”为由,请求恢复禁火寒食旧风。后赵皇帝石勒同意“并州复寒食如初”。

显然,直到后赵时期的公元330年,禁火寒食只是纪念介子推的祭祀活动,还不是人们所说的“寒食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的习俗,从晋国属地(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的广大地区),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习俗也从禁火、寒食、纪念介子推,扩展到祭祖、踏青、赏花、插柳、蹴鞠、秋千、放风筝、咏诗、家宴等。至此,中国有了一个不独为纪念介子推的、大家都喜欢的节日——寒食节。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至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综上所述,说寒食节因介子推而起是有道理的。说寒食节是公元前637年冬至后第105天,有些牵强。

祭祀子推的寒食与古人改火习俗无关

《辞海》对“改火”的释义是:“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后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

典籍对于改火习俗的记载很少,仅能查到《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至于一年四次改火的具体时间,改火时熄、起火之间是否有数日间隔,是否需要在改火前准备改火期间的食物,有哪些具体仪式等,都无资料可查。之所以无资料可查,很可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改火习俗,到了西周后期就消失了。后汉周举和曹魏时,曹操只提取消祭祀介子推的禁火寒食,而没提取消其他三次改火(特别是冬季改火)的事实,就是其他三次改火习俗已经不存在了的证明。

假如一年中四次改火的熄、起火期间没有数日之隔,那么就不存在禁火寒食的问题了。

假如一年中四次改火的熄、起火期间都有数日之隔,那么一年中就要有四次吃冷食的可能。把这四次冷食都称之为“寒食”是很不恰当的。

春季改火的熄火日期与介子推的忌日是否是同一天?就算两者是同一天,就算都有禁火寒食之说,但其含义却大不相同。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有把改火称为节日的记载,如果把春季改火称为“寒食节”,那么夏、秋、冬三季的改火又该怎么称?显然,把春季改火称为寒食节是毫无依据的。

寒食节就是寒食节,与历史上的改火无任何关联。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为纪念品德高尚的布衣百姓而立的节日。

寒食节蕴含的在家里尽孝、使家庭和睦;在外尽忠、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家国情怀,通过节日代代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9:33 , Processed in 0.07665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