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运城老西街的通惠楼隐忠义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3 11: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运城老西街有一古老建筑—通惠楼,砖木结构,两层形制。一层为砖砌门洞,二层为房顶重檐,筒瓦包沟,横开5间,纵深1丈2尺,四围回廊明柱、四檐八滴水。朝南檐下正中悬挂着“盐运使司”木制牌匾,古朴典雅。此楼虽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不失壮观气象。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通惠楼仅仅只是盐运使司署的门楼而已,进入通惠楼其后才是盐运使司署——盐运使办公和生活的场所。它于元末与运城同建。大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运使史潜予以鼎新。大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运使冀如锡再次鼎新。由通惠楼而进为大门,再进为仪门,再进为经国堂,后为和衷堂,又后为万笏楼。康熙年间,运使高梦说再建。通惠楼之西有监狱,上有库大使、经历司署,又上有中分司署。东有运阜仓,经国堂左右分别为丰济库和收储正杂盐课。和衷堂西为引库。又西为射圃亭。可谓严密而完备的盐运机构设施,运城的经济管理中心。

大清乾隆年间,江南才子沈业富被朝廷一纸调令,由安徽太平知府来到河东运城担任盐运使,成为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古老国有企业行政长官,在此主管盐务4年,演绎了一段忠义侠的感人故事。

沈业富(1732-1807),字既堂,又字方谷,号味镫老人,室名味镫斋、味镫书屋,江苏省扬州府高邮州(今属扬州市高邮市)人,大清王朝政治人物、书法家,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第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先后以翰林院编修充任江西乡试副考官、山西乡试副考官,严明公正,口碑颇佳。后被朝廷委以地方官,先后担任安徽颍州府知府、太平府知府,在知府任上16年,兴利除害,惠绩卓著。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沈业富自安徽太平府知府迁任河东盐运使。他很有经济头脑和行政方略。当时河东盐池遭淡水渗入,产量大减,商运引进蒙古盐,也很耗费人力财力。盐产恢复正常后,弊多商困。沈业富认为盐池自古为利,不应该废止禁革,但若放任人们自行贩卖,必会导致蒙古盐越区内侵。沈业富提出“商人之力不在寡在不均,其弊有三:商弃瘠据肥,一也;费浮地远,伙攫其利,二也;佥代之期,贫富倒置,三也”。于是订立均引顺路之法,统合三省经营盐业的地区以三等均分,再以道路相近者,顺配为五十六路,每路一签,各商掣签决定所属。于是赂绝而弊不行。

在管好盐务的同时,沈业富还热衷于地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重修了运城城垣、钟鼓楼、池神庙、万寿宫、学宫、河东书院等。

运城,自那海德俊创建以来,历经大明王朝多次增建修复,四门重楼,城角望楼,一周台铺,犹如凤凰展翅,屹立于中条山下、盐湖之畔。然而,大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姜瓖猖獗,运城重楼、台铺悉毁于燹。次年,运使陈喆鼎葺之,得复旧观。后经御史何元英增其武备,大为巩固;御史李时谦、运使张鹏翮再行缮修,更加完美;运使沈业富又详请捐修,运城遂成金汤之固。

万寿宫,系过去恭逢皇帝、皇太后诞辰和元旦、冬至庆典的场所。之前在宏运书院设龙亭排班朝贺。虽臣子诚敬之心,随处可展,而观瞻之下,体制未极尊严。乾隆七年(公元1742),盐政尚林及运使张任特于运城东门内,相有官地一段,地形高敞,建立宫殿,规模整齐。40年后,运使沈业富又详请饬商捐修,方使万寿宫气象辉煌,臣民瞻仰,好像威严的天子龙颜近在咫尺矣。

运学,全国独一无二的专学。运学之设,师道立而教化兴,礼仪明而风俗美。学宫,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由运使奥屯茂创建,位于运城东南。原基东西阔五十步,南北长一百八十九步,计地三十九亩三分有奇。中为大成殿,祀奉孔子,殿前东西两庑。又前为戟门,门外名宦、乡贤祠分左右。泮水流其中,棂星巍其上。殿后为明伦堂。又后为敬一亭。东为崇圣寺,又东为尊经阁,为养德祠,为射圃、观德堂。创制久远,修葺频兴。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又因岁久剥落,商众呈请捐修,署运使缪其吉据情详准,并捐俸银二百两,未及兴修。运使沈业富踵任其后,亦捐俸银二百两,重加修葺。据文献记载,沈业富还为文庙添置了乐舞祭器,为宏运书院添置了书籍。

在其位而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沈业富可谓忠矣。

说起沈业富的侠义,就不得不说同为江南才子的黄仲则和洪亮吉。

黄仲则(1749-1783),本名景仁,表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省常州武进人,自称黄庭坚后裔。其祖父黄大乐,以岁贡生的身份出任高淳县学的训导,父亲黄之琰是高淳县学的生员。1749年黄仲则就出生在学府中。他4岁丧父,5岁随寡母识字,6岁随祖父回到常州老家,8岁入私塾。黄仲则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就因写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之佳句而闻名乡闾。然而时运不济,家道屡生变故:12岁没了祖父,13岁送走祖母,16岁又痛失年长9岁的兄长。值得庆幸的是,他18岁上有幸进入龙城书院,追随大文学家邵齐焘,其间结识了同窗挚友洪亮吉。黄洪两人均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被老师呼之为“二俊”而寄予厚望。

然而,黄洪二俊的命运走向却大相径庭。

黄仲则9岁便得诗名,16岁应童子试在三千人中拔了头筹,最终却8次在江宁、应天等地乡试落第。后来有幸得到文学大家邵齐焘的器重与厚爱,但师生二人情笃缘薄,仅两年多时间,邵先生便遽然而逝。从此,黄仲则犹如不系之舟,浪迹天涯,先后依附于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和安徽学政朱筠,入幕为宾,饮酒作诗。虽衣食无虞,却毕竟寄人篱下,心情压抑而少有快意。

相传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古称上巳节,人们多在这天到郊外踏青,水边饮宴,吟诗作赋,各展风骚。乾隆三十七(公元1772)年的三月初三,安徽学政朱筠偕幕友十几人,先登临采石矶附近的翠螺山,下山之后又来到江边太白楼宴饮。大伙儿兴高采烈,即兴来了个笔会赛诗。在所有人中黄仲则年纪最小,穿着白色的袷衣站在江边日影下,飘飘然若谪仙复生,酒未阑而诗成。洋洋洒洒百余韵的长诗,令在座的各位骚客为之惊叹,纷纷搁笔。幕主朱筠脱口赞曰:“黄君真神仙中人也。”黄仲则于是得了个“清朝李白”之美誉,因之名声大噪,士子争相模仿。

洪亮吉,与黄仲则同为江苏常州人,生于公元1746年,比黄仲则年长三岁,也是自幼丧父,刻苦读书;也是才华横溢,得到袁枚、蒋士铨的赏识;也是多年屡试不中,先后在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等幕府为宾。不同的是洪亮吉大器晚成,终于在乾隆五十五(1790)年44岁时终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乾隆五十七年(1792)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方面图书,大大提高了贵州学术水平。嘉庆元年(1795)回京供职,入直上书房,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

洪亮吉尽管发迹迟滞,总算官运亨通。而黄仲则则不然,他屡试不第,穷途潦倒,却自恃清高,追逐践迹李白,觉得自己的诗没有幽、并之地的豪士风范,便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北上,12月抵达北京,在乾隆帝特例追加恩科中了个二等,得到两匹缎子之赏,并受皇上恩准,在四库全书处谋了个誊录生的差事。从此,黄仲则开始了京漂的全新生活,他对未来充满希望,意气洋洋地夸口说“人谓长安居不易,误矣”,叫待在老家的洪亮吉把其眷属迁来皇城根下。洪亮吉力劝他说,京城米贵房贵,居真不易,但劝说不住,只好垫资,出雇帮工,将黄母及其妻小接来京师居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几年下来,黄仲则终于感到,真是居京城大不易,微薄的薪水难以养家糊口,尽管有朋友接济帮衬,毕竟不是长久之法。黄仲则不得不再次求助洪亮吉,筹措盘缠费用,送老母妻小南归故里。官场失意和生活窘迫使他饱受压抑之苦,身体每况愈下,成天气喘吁吁而难以自持,但拿云之心事居高不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秋,黄仲则游西安,拜访陕西巡抚毕沅。毕沅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款待他,并援助他为县丞。于是黄仲则返回北京,到吏部等待任官。

辞了旧职而新官未任,没了薪水的黄仲则更加艰难。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早春,为债主所逼,黄仲则带病离开北京,投奔远在西安的洪亮吉诸友。他一路颠簸,跋涉太行山,行程近两千里到达解州时病情加剧,无奈就近投靠到老雇主沈业富门下。当时,沈业富正在河东盐运使任上,地位显赫,颇有声望。个性淳厚的沈业富念及同乡和旧情,将病重的黄仲则安排在自己府上。

二月杏花八月桂,他乡故知分外亲。在黄仲则最后寓居运城通惠楼内的五十余天里,先是与洪亮吉同入陕西巡抚毕沅幕府的孙星衍,入京应试路过运城时造访沈业富,得与乡党黄仲则谋上最后一面;后来,“吴中七子”之一的学者王昶,由京取道山西赴任陕西按察使,在沈业富官府得见小同乡黄仲则的临终之况。二人对黄仲则的遭遇深感同情,一一给以安慰,使不幸之中的黄仲则临终得到些许宽慰和一丝快感。然而,黄仲则已经病入膏肓,任凭沈业富精心料理,遍求名医,仍无力挽救挚友一命。是年四月二十五日(1783年5月25日),清代诗骄黄仲则在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府邸——运城西街通惠楼后撒手人寰,年仅35岁。黄仲则和王勃一样,犹如倏忽流星,以高蹈出尘之姿态在华夏诗国的天幕上,留下了闪亮的一耀。

黄仲则临终前特意将自己的三卷词集赠送给沈业富的儿子沈在廷,以表感激之心,并交代说:“词无别本,子善藏之。”黄仲则自以为,故土遥遥山水迢迢,葬于中条山中亦足可慰矣,便挣扎着给母亲妻儿书写绝笔遗书,刚写完即昏死过去。再清醒过来时,他决定给洪亮吉留封遗书,请他来运城料理后事。然而,信刚起了个头,手却已无法再提笔,黄仲则只能勉强以指画墨,将遗书涂抹完毕。

书信第一时间抵达西安时,洪亮吉尚在外公干,待返回西安见到黄仲则遗书,已是五月十二日了。他先乘马车疾驰,从风陵渡过河后换作快马,冒雨疾行,饥不及食,日行四驿,以期见友最后一面。十六日,洪亮吉抵达运城,到通惠楼见了沈业富,方知黄仲则早已等他不及,先于二十天前抱憾故去。此时,黄仲则早已被沈氏父子移殡于运城西门外一座古寺中。哭祭之后,洪亮吉即着手出文写告,经办丧事。经与沈业富商议,决定改变仲则葬身中条山之遗言,由洪亮吉亲扶灵柩以归,葬友于常州故里。农历五月十八日,在沈业富的安排帮助下,洪亮吉一行素车白马离开运城,由安邑泓芝驿经临晋樊桥驿,过永济河东驿由风陵渡过河,于次日傍晚抵达潼关,二十六日行至河南宜阳,六月初六由湖北襄阳弃车登船,顺江东流,六月二十一日抵达汉阳。时恰逢洪亮吉当年科考的主考官、现任刑部侍郎杜玉林来湖北复核刑狱。师生邂逅,欢欣惬意。杜玉林恳留洪亮吉游玩了十来天,既是散心,也兼休息。七月十五日夜,洪亮吉与黄仲则灵柩再度启程。八月初一,洪亮吉扶柩抵达江苏常州武进县。黄仲则魂归故里,入土为安。

洪亮吉一路跋山涉水,行程数千里护送灵柩,无疑吃了不少苦头,破费了不少钱财。尽管舟车劳顿,却乐此不疲,步履铿锵地到达终点,演绎着友谊的旋律和侠义乐章。难怪今朝河东报人郭瑞倩命辞遣意感慨道:“在这份生死情谊的映衬之下,洪黄二人跨界相伴的最后60多天,似乎少了几分悲切,更像是一次蔚然别致的壮游。”

沈黄洪间之友谊堪称佳话,沈洪之侠义更系典范。古老的建筑会说话。坐落在运城老西街的通惠楼是友谊和忠义侠的见证。它将告诉人们这里曾发生过的传奇故事。

梁 柱/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10:33 , Processed in 0.066126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