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五则碑文管窥条山书院历史(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30 16: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宁

安邑老县城中,曾有一座闻名三晋的条山书院。如今,书院早已不存,但作为安邑县城曾经的一个重要文化标志,它不应该被尘封,更不应该被遗忘。

条山书院建于何时?它是什么样子?它存续期间有什么历史往事?都有哪些人物和条山书院曾经有过关联……

为了解详细情况,笔者搜寻查阅了手头可见的相关史书。近年来出版的《运城市志》《运城市教育志》《运城市盐湖区教育志》等志书,都对条山书院有所记录,但均比较简略,难以览其全貌。

199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邑县志》中,除在卷六“学制略”一章中对条山书院有简单介绍外,在卷十五“文选下”中录有关于条山书院的四则碑文。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书院史资料》一书中,录有《牛运震:重建条山书院碑》碑文一则。以上五则碑文,和条山书院密切相关,通过碑文虽不能见条山书院之全貌,但可以管窥条山书院的一些历史遗痕。

三次修建

条山书院始建于何时,目前史料显示不详。从《牛运震:重建条山书院碑》和《秦恒炳:重修条山书院碑记》中可知,自清乾隆十年(1745),条山书院在存续期间,至少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和重修。

一、佟濬在试院基础上的第一次重建

这次重建是在乾隆十年或十一年,即公元1745年或1746年。此次修建由当时安邑县令佟濬主持,在原有“试院”基础上修建而成。佟濬乾隆九年任安邑知县,为正蓝汉军进士。试院是旧时科举考试的场所,也是当时提督学政等主管教育官员的驻地。乾隆十年(1745),“学使者”,也就是当时的督学使者,由安邑移驻解州,从此试院闲置。其后县令佟濬将其改为书院,时间应该在当年或次年,所以有史料显示条山书院的重建时间为乾隆十一年,即公元1746年。

重建后的条山书院是个什么样子?目前没有此次修建的直接文字资料,但在《牛运震:重建条山书院碑》一文中,对乾隆二十年(1755)第二次修建前的书院旧貌有所述及:

“为堂三重,为正堂五间,为中堂五间,为后堂五间,为复堂之皇十二间,一附于中堂之前者七,一附于后堂之前者五。为棚场二十六间,东西分列,正堂之前为亭二:一四角,一六角。四角者三间,两古柏人立,所谓双柏亭是也。为门再重,为大门三间,为仪门三间。大门之外,为坊一道。为水池,如半月形。凡此皆旧有。”

从以上文字可以勾勒出条山书院当时的样子:在书院的大门之外,有一座半月形的水池,水池和大门之间“为坊一道”,也就是有一条巷道。书院建有两重门,其中大门三间,仪门在大门之内,亦为三间。书院有大堂三重,其中正堂、中堂、后堂各五间。大堂之外,还建有“复堂”十二间,其中有七间附于中堂之前,五间附于后堂之前。在大堂的东西两侧,建有26间棚场。另外,在书院正堂之前,还建有两座亭子,一座为四角亭,一座为六角亭。四角亭有三间大,在亭子旁有两棵柏树,像人一样分立,所以这个四角亭也叫“双柏亭”。

二、李本桪进行的较大规模扩建

乾隆二十年,即公元1755年,县令李本桪主持了条山书院第二次修建。李本桪乾隆十九年(1754)任安邑知县,后升任通政司经历。李本桪在安邑任上虽然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在其到任第二年,即着手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条山书院,历经月余便告竣工。牛运震的《重建条山书院碑》就是专为此次修建而作。此文现收录于清嘉庆六年校刊的《空山堂文集》卷九。牛运震(1706~1758)人称空山先生,他虽官阶不高,但为人正直,官声甚佳,好金石,精经术,工文章。牛运震在40余岁即罢官回乡,闭门研学,并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天下名士,还曾主讲过晋阳、河东两书院,深受山西教育界推崇。他在河东书院讲学期间,一定到过相距不远的条山书院,与县令李本桪相熟。

关于此次扩建工程具体项目,文中记载很清楚:

“今重修者,为诸生斋舍三十二间,东斋十六,西斋十六,分列中堂后堂之傍,长竟□□□步为角门仪门之傍,左右各一,南山为角门,正堂、后堂之后左右各二。东西出为角门,双柏亭之后,左右各一,北达于园,为庖、为茶厨、为溷、为厩、为舆皂钟师鼓人之舍,各如其位。以次而举,凡此皆新建者。”

此次修建主要是“踵而拓之,圮者新,缺者补。”意思是接着原来的建筑进行拓建,把10年来已倒塌的地方进行重新维修,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以前所“缺”的诸多功能。新建了学生斋舍32间和4个角门,还建了厨房、茶舍、厕所、马厩以及“舆皂钟师鼓人”这些杂役的宿舍。于是,安邑条山书院规制大备。

在碑文中,牛运震对李本桪重建书院的初衷进行了充分肯定,对其“割廉奉千金”振兴安邑文治的行为大加褒奖,并欣喜慨叹:“今安邑诸生有其肆矣,不患不成其事。然则,安邑之文教大穰,蒸蒸益进可知也。”希望以后继任的官员都能“克慎守,勿替厥终”,他如果有事再次到安邑来,还要为“诸生督之”。

牛先生的这篇碑文写于1755年,3年之后的1758年,先生辞世,年仅52岁。3年之间,他来没来过条山书院不得而知,但这篇碑文是笔者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条山书院的记录文字,对于条山书院,先生功莫大焉!

三、秦恒炳的震后重建

条山书院的第三次修建是在道光元年,即公元1821年。此次修建由邑令秦恒炳主持,距离上次重修已经66年。竣工后刊立石碑,邑令秦恒炳亲撰碑文。如今,原碑已经不存,碑文《重修条山书院碑记》在1991年版民国23年(1934)《安邑县志》中有记载。

邑令秦恒炳,临桂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由猗氏县调任安邑县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二十年(1815),相继发生大地震,特别是嘉庆二十年的地震,震中就在晋陕一带。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破坏,安邑城也不例外。道光元年(1821),秦恒炳已经“宰安邑十年于兹”,十年间,他不断进行震后重建,“凡城垣、署廨及各驿站、公馆,废修坠举,靡不次第告成”。但条山书院和文庙在震后一直未能重建,成了他的心头之痛。“自地震后,继以淫雨,文庙墙垣门坊,多所倾颓。书院房屋塌毁,剩者无几。余目击心伤,欲为修复者,久之,奈薄书鞅掌,兼之工程浩大,遂有志而未逮。”面对书院的倾颓破败,秦县令不是不想修,只是公务纷扰繁忙,而且工程浩大,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件事在“庚辰秋”(公元1820年秋)出现了转机。这年,一位张姓官员或学者来到安邑,“历览庙院”等名胜古迹后,也对文庙和条山书院未能修复深表“慨然”,和县令有共同愿望,意欲重修。二人请来了当地绅士“共相商榷”,“无不踊跃欢欣,乐襄斯举”。于是他们立即行动,制作了募捐的簿册,在城乡募集资金,不到一个月,就募到充足的银两。于是,择吉日动工,并聘请一些历练老成的绅士来监管这项工程。由于科考县试临近,所以先修复条山书院。“其中栋梁之崩塌者重建之,榱桷之朽腐者更新之,门格之破损者补缀之,周围墙垣无不登筑严整,总期完好坚致而止。”总之,是对书院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整修。

此次工程从道光元年(1821)正月十五动工,历时六个月完工,书院“气象焕然一新”。从此,在这里读书的人再也不受“风雨之患,尘泥之污,搬运桌凳之劳”,可以安心学业,“潜心奋志,争自濯磨,共相砥砺,处为名儒,出为名臣,以无负我皇上建立书院造就人材之至意也,岂不休哉”。这的确是一件十分吉庆美好的事情!“安邑神禹故都,三代以来,理学名臣,代不乏人,而科第之盛,甲于河东”的盛况可以赓续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7:18 , Processed in 0.06110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