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星话大白:做好舆论预期管理,很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3 17: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在既然已经逐步放开的情况下,要提高个人防疫意识,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这个冬天尽量少出门,来尽量减少我们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两天很多地方都调整了防控措施,做了进一步“优化”。

  这个“优化”力度还是很大的。

  我看网络上某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在“透露”北京已经有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

image.png

  当然,这件事情我还没有看到官方证实。

  不过以他的影响力,他是需要为他说的话负责的。

  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那这个其实已经是有本质区别了。

  我们之前的防控,跟海外的放开,最主要一个区别是,阳性感染者有没有集中隔离。

  很多海外地区的躺平,也不是完全就不防了,比如我昨晚文章也提到过,我们的台湾省现在也是确诊后需要有5天的居家隔离。

image.png

  当然,台湾省这种居家隔离,基本形同虚设,完全靠民众自觉。

  不过,很多人确诊后,会出现发烧咳嗽,你就算不给他们强制隔离,他们也只能待在家里养病,没办法到处乱跑。

  我们的居家隔离有赋码管理,从隔离效果来说,至少会比海外地区要好一些。

  那么从压低感染曲线来说,至少也会比海外好一些,不至于处于完全没防,躺平的状态。

  当然,我们现在也还没有到官宣说阳性感染者都可以居家隔离的地步。

  现在应该只是个别地方根据一些有条件居家隔离的无症状患者,做一些试点。

  但我们需要客观面对一个现实是,现在确实因为各种因素防不住,不得不逐步放开。

  我们不管支持清零,还是支持躺平,都改变不了这个趋势。

  所以,与其继续清零和躺平的无休止争论,还不如实事求是的去面对事实,积极做好个人预期管理,提高个人防疫意识,保护好家人,才更实在一些。

  (1)预期管理

  昨天南方某大城市踏出这样关键一步,其实我还是可以理解的。

  以为这几天,我也看了南方某大城市的各种很乱的视频,确实让人很揪心。

  以这种状态,显然是坚持不下去的。

  继续下去,可能会乱套的。

  所以,不是不想防,是防不下去了。

  我觉得国家是已经尽力了。

  三年了,也确实到极限了。

  我们国家防疫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和健康。

  但在越来越多人受疫情影响下,防疫阻力也必然越来越大。

  很多呼吁放开的人,并没有错,大家面临车贷房贷的情况下,因为防控没有了收入,生活压力会把人压垮,会陷入绝望,这种时候去呼吁放开,是人之常情,是十分正常的。

  再加上一些地方的防疫乱象,把人静态了100天,这完全超出普通人的承受极限,确实太离谱了。

  而且我们整体防疫的代价也越来越大,那么必然就要做出改变,需要不断去优化。

  所以,最近半个月,我也不断去跟大家做预期管理,让大家对这种即将到来的变化,要有所准备。

  并且要对这种变化之后,我们可能要面对的一些局面,要有所准备。

  包括我最近之所以不断去跟大家分析海外一些疫情数据,也是因为我有预期会发生某些变化,而在不断跟大家做预期管理,去跟大家分析,我们即将可能面临的一些风险。

  来让大家早做准备,提高个人防疫意识,保护自己的家人,来尽量减少我们社会整体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很多人并不明白一件事情,正因为我们可能要出现某些变化,所以才更需要去重视这些海外数据。

  今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超额死亡率普遍都超过10%,特别是韩国和新加坡,今年前9个月的死亡人数,甚至比2019年多出26%。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整体医疗资源是比我们好很多,而且他们的民众个人防疫也比较强,像新加坡其实社区防疫也做得比较好,除了没有强制隔离之外,有非常多的一些日常防护措施,并不是完全就躺平了,啥都不做了。

  但即使如此,新加坡今年超额死亡率仍然比2019年高出26%,这是非常夸张的水平。

  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要出现某些变化了,就去轻视疫情,。

  或者为了呼吁放开,就去过度渲染奥密克戎的无害。

  这样并不利于,我们逐步放开之后,去减少放开的代价。

  打个比方。

  过去三年,我们民众被保护得很好,像温室里的花朵。

  现在这个温室要被打破了,温室里的花朵,即将面临外部的狂风暴雨。

  结果,我们的舆论,不但不跟温室里的花朵,做好预期管理,说清楚即将面对的狂风暴雨会有哪些威胁,需要怎么应对。

  反而不断去说,外面的狂风暴雨不可怕,只是毛毛雨。

  结果温室里的花朵,轻信了这类说法后,连雨伞都不撑,身上衣服也不多穿几件,结果这个温室壁被打破后,狂风暴雨吹进来,那温室里的花朵没有准备,后果可能就会比较严重。

  而且往往这时候温室里的花朵,就会各种心态失衡,不断骂那些之前跟他说狂风暴雨不可怕的人,骂解除温室的人,或者开始怨天尤人。

  而预期管理的作用,是把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先跟大家讲清楚,让大家重视,做好个人防护。

  这样,如果确实出现比较糟糕的结果,大家也有一个心理预期,不至于心态失衡。

  而如果在大家都普遍做好个人防护,最终结果没那么糟糕的时候,也能因为结果好于预期,大家也更容易接受。

  做预期管理,并不是说就要把放开形容得跟末日一样,而是要实事求是的把海外一些疫情数据跟大家摆出来,说清楚。

  比如,现在海外放开的国家,今年超额死亡率普遍超过10%,这是事实。

  同时,新冠死亡人数里,大部分是老人,这也是事实。

  但不能因为死的大部分是老人,就觉得心安理得的接受这种代价。

  要搞清楚,这些老人不是寿终正寝,是超额死亡,是提前死亡。

  我们不要对放开之后所要面临的局面过度恐慌,但也不要过度轻视。

  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去重视就好。

  (2)好与坏

  预期管理不是美联储的专属。

  100年前,鲁迅就已经很会做预期管理,比如鲁迅说的“拆屋效应”,就是预期管理的一种。

  然而,我们的舆论,确实很不善于做预期管理。

  比如,今天有很多热搜,都在故意渲染奥密克戎的无害。

  像有个热搜说“专家称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

  我点进去一看,结果专家是在说“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专家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好家伙,不能说“新冠肺炎的后遗症”,而只能说“长期新冠”?

  而且其实新冠肺炎这个说法已经不太正确,因为奥密克戎嗜肺性减弱后,不太能导致新冠肺炎,但奥密克戎导致死亡,通常是通过放大人体基础慢性病的负面作用来实现的。

  包括“长期新冠”的存在也是事实,国外也有大量关于“长期新冠”的研究。

  并且因为“长期新冠”的人数随着不断重复感染,在持续增加,这也对越来越多国家的影响在加大。

  民众关心的,是会不会出现长期的临床症状,而不是纠结这个东西在医学上叫做“长期新冠”,还是叫“新冠后遗症”更合理。

  此外,像有个“国内科研团队实验验证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上了全网热搜。

  不过其实这个研究点进去看才发现,这个研究的结论只是说“2021年11月出现的奥密克戎B.1.1.529变异株,在人体肺上皮细胞Calu3和肠上皮细胞Caco2中的复制能力明显减弱。”

  这里是有几个问题。

  该研究是拿去年底刚出现的奥密克戎初始毒株。

  而目前奥密克戎已经变异出几百种变异毒株,都变异到第七代了,还拿一年前的初始毒株来做研究结论,就广而告之是有点过时的。

  其次,该研究的结论,实际上是今年初就有很多研究团队都得出的结论,就是奥密克戎的嗜肺性大幅度下降。

  结果年初就有的研究结论,现在又拿来上全网热搜,这确实有点太过时。

  我们不能为了防,就去过度渲染奥密克戎的危害性。

  也不能为了放,就去过度渲染奥密克戎的无害性。

  这都是不科学的,是不够理性辩证的态度。

  奥密克戎一直存在“个体威胁低”和“整体威胁高”的问题。

  说奥密克戎致病性下降也没错,因为在普遍打了疫苗和重复感染下,奥密克戎的死亡率确实下降了很多,只有千分之2左右,比较接近流感。

  但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又太强了,短时间感染的人太多了,感染基数过大,所以同时间段造成的死亡人数,是可以高于德尔塔和原始毒株。

  所以,今年才放开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今年因奥密克戎死亡的人数,都远超过德尔塔。

  比如,日本今年因奥密克戎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3万人,远超过去两年。

  日本2019年流感死亡人数是3571人,但日本今年新冠死亡人数已经超过3万人。

  这都是奥密克戎“个体威胁低”和“整体威胁高”的体现。

  对单一个体来说,奥密克戎初次感染的威胁度确实很低,年轻人死亡率不足千分之一,对有基础慢性病的老人才会有比较大的威胁。

  但任由奥密克戎扩散,对社会整体威胁度又会比较大。

  日本今年因奥密克戎的超额死亡率是12%,日本今年前九个月比2019年前九个月多死了11万人,这个数字是远超过日本今年因奥密克戎死亡的3万人。

  包括新加坡,韩国今年都出现超过20%的超额死亡率。

  这都充分说明,奥密克戎对社会整体的威胁。

  只是这个威胁主要针对老年人,所以目前普遍不被国外重视。

  所以,奥密克戎确实是一个很狡猾的病毒,它从客观结果上,导致全世界都出现很多撕裂。

  包括个体和整体的撕裂,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撕裂。

  以及,不幸出现长期新冠的年轻人,以及大概率没事的其他年轻人之间的撕裂。

  不幸中招的人,会觉得躺平很可恶。

  依然幸运的人,会觉得岁月静好,反正一般人也不会没事就往医院跑,只要媒体不报道,那大部分人是不知道到底医疗资源紧不紧张。

  这就是当前舆论的复杂性。

  即使到现在,就连我的读者里,都还有人认为,奥密克戎不会引发死亡,奥密克戎不会有后遗症。

  即使我已经列出那么多数据,还是会有人遮住眼睛,就是不看。

  但数据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我们看不看,数据都还在,疫情也不会因为我们不看,就真的没了。

  如果只聚焦在奥密克戎对“个体威胁低”,那么就容易忽略了对整体的高威胁,而过度轻视。

  如果只聚焦在奥密克戎对“整体威胁高”,那么就容易忽略了个体感受,而过度恐慌。

  我认为这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才会很啰嗦的去不断跟大家强调这一点,因为这就是我们当前也舆论所欠缺的。

  (3)辩证思考

  我们现在的舆论太两极分化了,各种情绪化、极端化,而不能好好理性的去辩证思考。

  之前很多人,是为了呼吁放开,才去故意渲染奥密克戎无害。

  但现在,逐步放开已经是定局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冷静下来,稍微理性辩证的去思考,去考虑我们接下来可能要面临的局面,要开始重视奥密克戎对整体的威胁度。

  这种重视,不是说要回到严防严控的状态,这样反复来回仰卧起坐,其实更折腾人。

  这种重视是说,我们在既然已经逐步放开的情况下,要提高个人防疫意识,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这个冬天尽量少出门,来尽量减少我们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

  我认为这才是比较实在的,对大家都比较好的。

  不过我人微言轻,也确实没能力改变大环境。

  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也确实躲不过去。

  按照目前情况看,今年和明年我们还是可能会出现超额死亡人数上升的现象,而且明年超额死亡人数的上升比例,会比今年要高很多。

  按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海外国家第一年放开的结果看,这些国家今年的超额死亡率都普遍超过12%。

  最糟糕情况下,不会低于这个数值,对此大家还是有一个心理预期。

  当然,我还是认为,我们应该还是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优化过程,包括我们的居家隔离效果也会好于海外地区。

  所以,我们整体应该还是会努力去压低感染曲线,在尽量不影响民众生活的情况,去尽可能减少躺平的代价,来降低明年的超额死亡数据。

  否则,这个躺平的代价,确实还是大一点。

  只不过现在优先级已经切换成确保民众生活恢复正常,那么放开的代价肯定是要付的,只是多与少的区别而已。

  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尽量少付出代价。

  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在优化之后,对民众的自觉性是要求更高。

  如果我们想要减少放开的代价。

  那我们还是需要去正视这些海外的疫情数据。

  他们的数据,只会低估疫情,不会高估疫情。

  实际情况只会比他们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更糟糕,而不会更好。

  对此,我们也是需要有清醒认知。

  另外,我希望一些地方要能比较透明的公布数据,不要成为数据黑洞。

  像印度这类数据黑洞,希望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那样很容易给人造成误判,去放大实际的代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10:22 , Processed in 0.06597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