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河津北方平的“硬拐子”_运城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6 17: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可以跳跃奔跑的一种高跷。拐子的扎法与普通的一样,只是高度较低,并且结实。表演者一律男小伙子,皆有相当程度的拐子功夫,可几十个人不等。行进间或表演时均伴以锣鼓点,为雄壮急促的“马子鼓”。打场子表演包括“鹞子翻身”,跨跃方桌,摆立体造型等。造型可达好几人高,类似“垒罗汉”,但上下支撑左右贯连皆以扁担和人肩,颇见力量功夫,颇为惊险壮观,常引起众人一片喝彩。这一形式究竟是引进外人的还是本地创意的,可以再进行了解。究竟流行多少年月了,尚不清楚。不知道就不敢去唐朝宋朝地胡诌一气。
“城跟前”的“二鬼摔跤”高跷

    都说“高跷”没多大看头,其实未必。传统高跷的吸引力有几个“点”:一是扮相细腻,扮者漂亮。过去闹完故事常听人说,某某村的拐子弄得“细局”,走头的女子真真“亲”(漂亮),多少小伙
子撵着眊。二是扮演的故事内容丰富,有情趣,有看头。三是人物及表演特殊,真真假假有机关,有蹊跷,比如这二鬼摔跤,原来在这两个角色中有一个是真人,一个是假人,用道具顶替。
虽然由一人表演,但活如二鬼在摔打撕闹,让观众感到很是稀奇,一阵猜想,如观看“把戏”(魔术)。在当时,这肯定是个“创新”,这个创新很不简单。

    至于说到这个节目的含义,对不起,请不要挖空心思去找。闹红火热闹本来就是玩的,愉悦大家的,为什么非得像时下流行的许多解说词一样,总是在牵强附会地去“象征”、“寓意”。什么
讽刺什么,让人一听就难受。人家本来就不是,你为什么老说就是呢?你是不懂得老百姓的心呢,还是太不理解艺术?或者说,你至今还是“文化大革命”派头?

河津山底小曲及花鼓秧歌简提

    河津小曲起源于边山一带村庄,习称“山底小曲”,属山歌体民歌,据说发轫于取炭路上。有人说产生于什么“朝”什么“朝”,已流行了千年百年,这都是不负责任故意“炒古”的表现。民间口头
文学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过程,任何主观臆断只能是一种幼稚。有人说,河津小曲产生于西硙村,同样出于信口开河和主观臆断。西硙小曲我小时候常听,不过是有好唱家,它的旋律与一
般小曲如出一辙。所以还是说源于边山一带准确。

    山底小曲的基调,就我的感觉是舒缓、优美而深沉。歌词或直接抒发现实生活的艰辛,或演绎一个有情趣的故事。我本人曾经以小曲原调编创了一首“报一个喜”的歌曲,表达的却是热烈欢
快的情绪,不过这仅仅是因为在节奏上做了“手脚”使然,并不能由此推翻原小曲的格调本质。

    山底小曲传统曲词不少,如《自本熬活》、《货朗担》、《老汉看瓜》、《打酸枣》、《取炭人》(这一首只留下二、三句零散歌词)等。这些曲词中有个别的虽然很精彩,但其中往往夹
带有淫词浪语所谓的灰色内容。这也不奇怪,不过是地方民歌的普性。

    至于花鼓秧歌,则是小曲的另一种,专用于“花鼓”的末尾。由一人手打洋伞边旋转边演唱,曲词多为即兴编唱,颇为风趣,旋律较山底小曲活泼欢快。

    本人于前二年曾经重新写了一首《背炭娃真恓惶(方言读“活”)》的小曲词。原来唱《取炭人》,仅遗留下“取炭人真恓惶,黑地半夜摸不着,腰里别一外板板那馍”零星几句,我就在此基
础上另“想象”了这五段曲词。今特公诸于世,和大家共同缅怀一下河津人昔日的艰难。

    1、背炭娃真恓惶,黑地半夜摸不着。

    深一脚浅一脚,脚勾斗绊栽了就寻不着。

    2、十冬腊月冷哩就多,西北风就在你外脸上割。

    腰里别一外板板那馍,冬凉茬茬得你就上。

    3、背炭娃真恓惶,死人背得身上搁。

    窑上轻路上重,一步一步和前挪。

    4、背炭娃真恓惶,黑嘴白牙红眼窝。

    爸恓惶么恓惶,说不下媳得你先等着。

    5、说恓惶真恓惶,天天日日受难过。

    受难过,没法得活,我屋里有一口搭不上的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4:44 , Processed in 0.06652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