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红色摇篮太行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9 11: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中旬,我与同事以及部分优秀人大代表一行58人,前往长治市武乡县太行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培训和学习。在学院,我们边学边领悟;在现场,我们边看边体会。整个培训学习下来,大家思想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更加坚定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每到一处,我们都会被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太行精神所震撼、所感动。置身于群山环抱之中,脚踏着太行山脉这片英雄的热土,我仿佛看到了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居陋室或亲临前线,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果敢身影;仿佛看到了我们英勇的八路军战士眼里喷着火,于烽火硝烟中以肉身之躯与日寇拼死相搏的战斗场景;听到了成千上万的当地老百姓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于尘土飞扬中推着独轮车行进在支前山路上的“吱吱呀呀”声;听到了我们的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视死如归、高唱着“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奔赴抗战前线的慷慨激昂声;在鲁艺纪念馆旧址、在关家垴烈士纪念碑前,在黄崖洞兵工厂遗址,我们在雷建军代表的指挥下整齐列队,一遍遍唱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英雄赞歌》《歌唱祖国》等革命红歌,以此来向曾经战斗在太行山上的英雄们致敬,向长眠于这里的先烈们致敬!

上太行、到山西看英雄,就是在读中国红色革命史。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三大主力师长期在山西战斗;太行是红色革命的摇篮,是八路军开辟华北敌后战场的立足地和出发地,是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是党领导八路军和人民群众英勇抗日的主战场,是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坚强屏障和前卫阵地,是人民军队的成长地,在华北乃至全国抗战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了特殊作用,留下了一个个革命旧址,锻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太行精神,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扩大了队伍,凝聚了精神力量。

红色革命的摇篮:王家峪和砖壁村

红色太行山,革命根据地。6月18日,我们分乘两辆大巴车一路向东,来到了现场教学的第一站: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位于武乡县东70公里丘陵山区,这里山环水绕,峡谷幽深,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怀、左权、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生活、战斗,指挥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和政治斗争。该旧址主体建筑由东、中、西三个农家院落、14孔窑洞、15间土瓦房组成。这里有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粟裕、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陈赓、洪学智、张爱萍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旧居,以及参谋部、政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旧址。还有指战员们体育活动的篮球场,有朱总司令耕种的菜园,有干部战士修建的水井……

砖壁村百团大战总指挥部是我们现场教学的第二站。砖壁百团大战总指挥部旧址在距武乡县城47公里的东部山区,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7月15日,正当日寇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九路围攻之际,总部机关由潞城北村经黎城霞庄进驻砖壁村。总部在砖壁指挥八路军粉碎日寇对晋东南的围攻和“扫荡”后,除少数人员留守砖壁外,总部机关于1939年10月11日迁至西南10公里处的王家峪。1940年6月敌占段村后,总部于6月27日又返迁砖壁,并由彭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1940年11月4日,总部转移至辽县(今左权县)的武军寺。1942年5月反“扫荡”后,彭副总司令又率领总部机关第三次进驻砖壁村,并在此召开了左权烈士追悼会,不久即赴太岳区,后又返麻田、武军寺。

八路军总部在砖壁驻扎期间,党政军机关,分别驻在砖壁驻地周围的村子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驻土河村;北方局党校驻上北漳;华北新华日报社驻安乐庄;总部军法处驻南山头。1940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砖壁召开了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等八路军领导人于1940年7月在此部署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拖住了日军进攻我大后方的后腿,遏止了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八路军总部在砖壁驻扎期间,指挥华北八路军,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战役和战斗。

凉风习习,庭院深深,在绿树掩映的王家峪和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小院,学院老师为我们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等微课。

这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生态自然,漫山长满了野生酸枣,遍野都是金黄的谷子,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就地取材,把谷子脱粒成金黄的小米,把成熟后的酸枣采下来晒干,或装瓶或磨成酸枣面,向一拨拨游人销售。

红色文化的摇篮:抗大一分校和前方鲁艺

6月19日,我们奔赴现场教学的第三站:抗大一分校北岗旧址和八路军前方鲁迅艺术学校旧址。这两处学习参观点均可称得上是中国红色文化和艺术的摇篮。

万般期待中,我们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首先来到了长治市屯留区渔泽镇岗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前来为我们进行现场教学的杨柳琴介绍说: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华北战场,迅速掀起敌后抗日的狂涛巨浪。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与持久抗战的需要,抗日前线和迅速扩大的抗日根据地迫切要求派大批干部去开展各项工作。这就把迅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的任务摆到党的面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于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华北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2月和1939年1月至7月在屯留县成立并坚持敌后办学。抗大一分校是抗大各分校中创办时间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成绩最显著的一所分校,抗战时期为我党和我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

抗大一分校北岗旧址现存特科营营部、校直属队队部、女生队队部、女学员住室、露天课堂5处旧址以及抗大一分校展览馆共6个展区。当地政府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开展了文物本体修缮、周边环境整治、文物展览布置、旅游景观设置等系统工程。红色文化体验使岗上村的村风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为屯留区打造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这是现场教学点的第四站:八路军鲁艺学校。

在太行山西麓,浊漳河北源与支流蟠洪河的汇合处,便是被当地人誉为太行山“红色艺术圣地”的小村庄——武乡县下北漳村。1938年,抗战烽火遍燃太行,是年7月,八路军鲁迅艺术学校进驻北漳村,一批批文化战士聚集于此,以艺术唤起民众,痛击敌人。

这年秋天,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朱德总司令利用从华北前线回来参加会议的时机,与中央其他领导就前方战事和军民缺少精神食粮,需要大批文化干部和文艺作品的情况交换了意见。中共中央为加强华北敌后文化工作及文艺干部的培养,决定分批选派部分高才博学、经验丰富的文艺干部奔赴前方抗日根据地。

1939年初,从山西前线召回延安参加鲁艺筹建、已担负鲁艺党组和院务委员兼任编审委员会主任的李伯钊被中央点名第二次奔赴太行山区,被任命为中央北方局宣传科长和文教委员会委员,分管党在晋东南地区的文艺工作。

李伯钊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的夫人,早在1926年就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莫斯科的舞蹈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后曾任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兰杉剧团团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

李伯钊再次上太行之时,正值英勇的八路军野战部队纵横驰骋华北敌后抗日战场,抗击并大量歼灭日寇和伪军,革命队伍迅速壮大,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的关键阶段。当时的根据地已在同蒲路以东,津蒲路以西,正太、石德线以南,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成立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军区、行署。1939年秋,为了培养适应形势发展和斗争需要的文艺干部队伍,提高军队和地方剧团和宣传队的专业水平,加强抗日宣传工作和丰富军民文化生活,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决定在位于晋冀豫边区中心地带的晋东南,即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所在的武乡县东部的下北漳村创建一所专门培养文艺干部的学校。学校按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分校的模式设立。为了尽快成立这所学校,北方局调来于1938年底从延安鲁艺派来前方工作,曾在不久前因“晋西事变”而停办的在长治地区太行山艺术学校任教的杨角、张晓非、伊琳、龙韵、朱杰民、陈克和洪流7人,曾在民革艺校任教的牛犇、艾炎、延安鲁艺木刻家陈铁耕和画家彦涵以及八路军前方野战政治部的汪耀前等人;从129师调来从延安鲁艺派到前方工作的洪禹、叶茵,青训班上前方工作的李季达,从“太行文总”等单位调来诗人冈夫、小说家蒋弼、文学家陈默君、音乐家常苏民,从抗大总校文工团调来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吕班、戏剧专家裴东篱等同志。

经过短时紧张筹备,1939年底,鲁迅艺术学校筹建就绪,开始招生。学校首批招收的280多个男女学员,是从全国不同地区和队伍里汇集来的,有工人、学生、士兵、乡村小学教员、都市的知识分子,还有共产党员、决死队员。学期适应战时形势先定为3个月。之后,每期招收名额有所缩减,学习时间则有延长,学生还都是从晋冀鲁豫边区各专署、军分区、野战部队各旅剧团或宣传队遴选的有一定文化水平、初具文艺专业知识的青年,也有少数从敌占区大城市到根据地来的进步知识青年。学校领导、教员和招来的学生,全部穿着与八路军指战员统一的军装。为区别于1938年4月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也因位处抗战前线,鲁迅艺术学校被简称为“前方鲁艺”。当时的“晋东南”并非纯行政区域和地理概念,而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所在地,是当时特殊政治条件下的华北抗日敌后战场和晋冀鲁豫广袤地区的代名词。

抗战最惨烈的战疫:关家垴之战

关家垴是我们现场教学的第五站。

‬看过电视连续剧《亮剑》的朋友对李云龙带领独立团向山崎大队扔三千六百颗手榴弹这一场面十分熟悉。很多人认为围攻山崎大队是电视剧想象出来的,因为八个团怎么可能打不赢一个大队呢?事实上这段剧情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叫作关家垴战役,我军八个团进攻日军一个大队。

关家垴位于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在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正北13里处。这一带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关家垴是群岭环抱的一个高高的山冈,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很适合排兵布阵。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只有南坡相对平缓,可作进攻路线。因此,关家垴可谓易守难攻之地。关家垴战役发生于1940年10月30日。从初中教科书上我们就知道八路军在1940年发动了百团大战,意在突破日军的物资封锁线,而关家垴战役就是百团大战的一部分。

在电视剧《亮剑》中是日军山崎大队迷路后误打误撞找到了八路军的总部,现实中的山崎大队叫作冈崎大队。

冈崎大队是日军的一个合成大队,所有人员都是抽调的各部队的精锐。例如它的步兵中队是从37师团和第十二大队借的,炮兵中队是从第九独立混成旅团借的,再加上其他的工兵、医疗部队就构成了这支精锐。

在我军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日军不甘失败,于是派出了这支精锐部队在我后方搞破坏。10月25日,日军扫荡到了黄崖洞附近。黄崖洞对我军意义重大,是总后勤基地。但日军幸未发现这个重地。我军在日军撤退途中发动进攻,将日军逼退到了关家垴附近。关家垴南坡上面原住着50余户姓关的人家,沿山壁构筑了一孔连一孔的窑洞。此时,村里人早已转移出去了。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叫柳树垴的山冈,与关家垴互为犄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冈崎大队在占领关家垴的同时,也占领了柳树垴,并连夜在两地构筑工事,挖了坑道,拆下当地住户的门窗架在上面,十分隐蔽。在关家垴山顶的平地上,日军也架起了几挺机枪。这样一来,日军就在关家垴和柳树垴布成了一个严密的火力网。我军讨论之后决定派出八个主力团共计一万多人围攻这支困兽之军。刚开始时很顺利,我军成功进入敌军附近,但打到日军的机枪交叉防线时却受到猛烈反击。

八个团连续进攻了两天都没有攻破防线。冈崎大队依靠着重机枪、火炮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同时,冈崎大队也向其他部队请求支援。很快日军大部队向冈崎大队靠近。甚至日军还派出了飞机支援,由于缺乏有效的对空武器,我军损伤惨重,迫不得已只能撤退。

关于这场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最终仅获惨胜的战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有两点:第一点是冈崎大队确实精锐,这个从各部队抽调组建的大队装备好、战斗意志坚强;第二点是我军当时的武器装备太差,**都是好几人一支,并且配备的**也少得可怜,轻、重机枪更是几乎没有。一旦日军架上一挺重机枪,我军战士就只能靠着血肉之躯硬冲。在那场悲壮的战斗中,最令人揪心的应该就是那只有三十厘米宽的小径了。战士们必须在没有任何遮掩的情况下,独自冲过这条小径,而远离他们仅一箭之地的敌人,已经准备好了他们的机枪火炮。据事后统计,当时,我军有超过七十名八路军战士试图穿过这条小径,然而还未到达目的地,就已经被敌人击中,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在这里消失,最后,七十多人中只有三人幸存。

在关家垴战役中,我军付出了牺牲2000多人而日军伤亡300余人的惨痛代价。

太行垂泪,长风呜咽。站在关家垴战场,听着薛南老师哽咽的解说,我和同事们神情凝重,泪盈满眶。在关家垴歼灭战烈士纪念碑前,我们低头默哀,长久不语。我们无法平静,我们为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英雄们深感心痛。为了保卫国家、守卫家园,英雄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永久地献给了这片土地。

太行山八路军兵工厂:黄崖洞

早七点半,我们乘车前往现场教学的最后一站:太行山八路军兵工厂——黄崖洞。

黄崖洞位于长治市黎城县城北45公里黄崖洞镇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这里因悬崖陡壁都是黄色,东面崖壁的半空有一个天然石洞,而得名。黄崖洞的自然风光,集雄奇与壮美于一体,悬崖、叠嶂、岩洞、瀑布、山泉,使这块古老的土地既富有传奇色彩,又带有几分神秘。

抗日战争初期,我军于晋中榆社县讲堂乡韩庄村创建了太行山区最早的兵工厂——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日军侵入榆社县以后,韩庄修械所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创建一个长期稳固的军工生产基地,八路军总部决定给修械所“搬家”。

修械所的新址选定由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负责,左权曾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有着非常强的军事战略能力。在深入了太行山广泛踏勘以后,他几经斟酌将地址选在了黄崖洞。从地理位置上看,黄崖洞处在太行山脉的中部,壁立千仞,想要从外界抵达黄崖洞的话,就只有一条狭长的“S”形通道可行。在这条通道上设立好关卡,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选址完成以后,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正式启动了。在通向黄崖洞的路途中,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工人们开山修路、搬石填沟,用马拉、用肩扛、用手抬,艰难地把一件件生产设备运输到位,而且是边建设边生产。那时候的兵工厂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全凭一把土锉刀,太行山上出英豪。夺了边区状元印,《新华日报》天天飘。”

当时,兵工厂最多月产430支**、2000余发炮弹,年产武器能够装备十六个团,所以被朱德称作是“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抗日战争期间,黄崖洞兵工厂总共生产了58万枚手榴弹、26万发炮弹、2500门迫击炮以及上万支“八一式马**”,有力地保障了前线部队作战。1941年冬,日寇36师团汇合第四、六混成旅进犯我黄崖洞。我军特务团奉命保卫黄崖洞兵工厂。11月19日,战斗结束,敌人死伤2000多人。

黄崖洞保卫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光荣称号。黄崖洞保卫战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的威风,打灭了日本侵略军的骄横,在国内、国际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质装备战胜优质装备的奇迹。

从斗折蛇行的石阶山径向北,再经九组笔直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尽头便是青松翠相掩映的烈士陵园。烈士陵园是为纪念黄崖洞保卫战中殉国的烈士而建,纪念塔为一座7米高的四方体水泥结构,上书“黄崖洞殉国烈士永垂不朽”十一个大字。在这里,我们向黄崖洞殉国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篮,并依次列队绕公墓一周,向43位烈士长眠于此的烈士英雄致敬。

黄崖洞兵工厂功勋卓著,是我军军工事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抗战期间,不但给前线部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军工领域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技术骨干们纷纷前往全国各地的兵工厂,成为我军武器装备研发生产的重要基石。

红色太行山,热血英雄地。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难复平静。闭上眼,过去几天来现场教学参观的八路军指挥总部、抗大一校、前方鲁艺旧址、关家垴烽火战场和黄崖洞兵工厂遗址等情景不时在脑海闪回。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的英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在感念他们的同时,更应倍加珍视今天的太平盛世和幸福生活,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服务人民,奉献自我,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披荆斩棘、勇毅前行!

杨永敏/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0:21 , Processed in 0.062581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