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散文] 哭丧 程樊卖晋糕_孙吉风俗趣味故事(三) 孙宏恩 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9 10: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河之滨的孙吉古镇,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丧葬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来说说孙吉人的哭丧。
image.png
孙吉人把哭丧叫做哭恓惶(活),至亲过世,家里人都得放声痛哭,以这种最直接的形式缅怀逝者,慎终追远。

那年,有一人英年早逝,儿子还未成年,在整个办丧事的过程中,儿子一直都没有哭,等到起灵的时候,亲戚乡邻都在为逝者抹眼泪,儿子还是不哭,舅舅看不下去了,在背后猛拍了他两下,大家都以为那儿子该哭了,没想到,他扭头问:“舅,咋啦?”他舅瞪着眼睛说了一个字:“哭!”外甥说:“哭就哭,打什么?我又没经过这个事情。”从此,人们提起新鲜事物时,会用一句歇后语:某某哭他爸——没经过。

从去世到下葬这几天,家里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男人吊唁简单,烧了纸钱就走,妇女们却不马上走,要手巾掩面呜呜咽咽哭上一阵,这哭声有对逝者的哀悼,也有对逝者家属的安慰,当然也不乏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即借着灵堂哭本身的情形。此时,守在灵前的孝子们也要陪同吊唁者大哭一场,这哭声里答谢的成分多于追念的哀痛。有户人家娶了个外地媳妇,赶上老公公去世,家人叮咛她有人来吊唁得陪哭。外地媳妇啥也不懂,也就不操什么心,只是守在灵前,一拨一拨的人来吊唁,她就一阵一阵地跟着哭。一次,人都走完了,她还在那咿咿呀呀停不下来,时间长了,她感觉到了冷清,就揭开眼罩,发现灵前就剩下她一个人,悻悻地说了一句:“去那个求(算了的意思)!”后来人们就在原打算做某事后又取消的情况下会说一句:“某某媳妇哭恓惶(活)——去那个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偏远农村也在与时俱进。现在,吊唁时乡邻大多不哭了,但也不乏有一见灵棚就哽咽的人,而家人是一定要哭的,儿子哭得惊天动地,女儿哭得真心实意。有的人家为了烘托气氛,还花钱让管乐队里的演员帮忙哭灵,如《刘备祭灵》一出,就是男演员的哭戏,《秦雪梅吊孝》是女演员的戏,还有临时编排的哭爹哭妈的戏,借以突出白事的主题,演员们反正是为赚钱,哭灵的报酬比较丰厚,哭就哭呗。一些聪明的演员边哭边拉上孝子孝女,一边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哀曲,一边是匍匐在前的演员催人泪下地诉说,演员、孝子和孝女伴着哀乐一起哭号,把伤感的气氛推向极致。

听说,还些地方的做法变了味,家人不哭了,专门花钱雇人哭呢,这不单单是耗财,也是对慎终追远的淳厚民风的亵渎。这种铺张浪费、虚荣攀比的陋习应该是“某某媳妇哭恓惶(活)——去那个求”。

           (八)程樊卖晋糕

在孙吉一带的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称谓“操花头”,这个词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小气鬼,毕竟是个贬义词,说小气鬼时,人们还是宁愿选择“贫僧”这样的中性词,尽可能不用“操花头”,这也算是乡人积口德了。“操花头”的另一层含义是指那些夸夸其谈、好翘尾巴的人。穿了双新鞋子,走路时就把脚抬得高高的;过年割了几斤肉,吃饭时便把碗端出来,在人前不停地扒拉来扒拉去,就是不往嘴里送;买了辆自行车,就在前巷后道到处炫耀,这种人被人们称为“操花头”,而当他把他的自行车当个宝贝,只能自己骑,不许别人摸时,就有一句歇后语在等着他:程樊卖晋糕——操得响哩。

说起程樊的晋糕,那可真讲究。泡、焯、摆、蒸、焖工序繁复,尤其是火候的把握上最见功夫。当又黏又甜的晋糕出现在街市时,立刻就有人围拢上来:“给我抄一碗,给我抄一碗。”铲晋糕的动作,孙吉方言说“抄”,发的却是“操”的音。

在旁观者看来铲晋糕就像一场表演,不是一铲子下去正好够一碗的粗糙铲法,只见敞口的浅碗托在左手上,锃亮的金属铲子在右手的指间灵活晃动,一下、两下……碗以极小的角度一点一点地转动,薄薄的晋糕一片一片在碗沿上叠加,晋糕铲子尾部的金属环叮当作响,这响声起初悦耳,后来只听铲声,不见碗里的晋糕多,而此时,买晋糕人的小钱已经放进了程樊人的钱盒子,心里再有意见也不好明说,只能腹诽:操花头!渐渐的就演化成程樊卖晋糕——操得响哩。

这条歇后语启示我们做事要戒浮夸,做人要低调。如果取得了一丁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因此迷失了自我,那很可能会博得一个差评:程樊卖晋糕——操得响哩。

(九)敏娃上民校

提起汉语拼音,大家都不陌生。为帮助识字,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汉语拼音就成为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什么时候开始有汉语拼音呢?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就记载了陕北苏区在搞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这件事,直到1958年,全国人大才批准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从此,汉语拼音就推广开来了,成为人们识字、阅读,甚至写作的帮手。

在推广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孙吉还有这么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那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速成识字班,人们沿袭解放初的叫法还称民校,学员白天下地干活,一个个精疲力尽的,晚上吃过饭,搬上小板凳来到民校上课,有用心学的,但多数人都是应景,点过名就三五成堆说闲话,听见教员一声吆喝,教室里立刻就静下来了,继而潮水一般的读拼音声响起来:“b-a-ba,p-a-pa,m-a-ma…”不一会儿读拼音声就渐渐稀疏下来,最后变成闲谈的声音。敏娃是个好劳力,干起农活真是身手敏捷,可学拼音太吃力,他曾说:“叫我念拼音,不如叫我拔两行棉花柴。”

一天晚上,教员不用齐宣王的办法了,一个一个点名来读,第一个就叫到了敏娃,顺着教鞭指的字母,敏娃结结巴巴地读道:“m-o--”一时语塞。正巧旁边一个人喊后排的一个叫向娃的人,敏娃抓住了那个人的尾音,以为是在提醒他,他洪亮地发了一个“向”的音,就成了“莫—喔—向”,顿时哄堂大笑。后来就有了“敏娃拼字母——莫喔向”的歇后语。

其实在孙吉方言中,真有“莫喔向”这个词语。莫,是没有的意思;喔,是指示代词“那”;向,其实是军饷。说起这个“莫喔向”,还要追溯到从前。

早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黄河滩有几支队伍,或以杀富济贫为号,或以打家劫舍为务,啸聚为害,百姓深受其苦。当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原的时候,在民族大义面前,几经斡旋,他们摒弃前嫌,都聚在了“二战区”阎长官的麾下一致对外。然而好景不长,毕竟亲疏有别,当初招降时的承诺,如武器**、被服、军粮、饷银都迟迟不能到位。联络人员化缘一般上门求告,收效甚微,回到营地,两手一摊无奈地来一句:“莫喔向,还是莫喔向。”后来,这个“莫喔向”的意思引申开来,泛指占不到份额,分不到东西,得不到资助等情形。而“敏娃拼字母——莫喔向”的歇后语还成了人们拒绝他人的委婉说辞,方言文化魅力无穷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6:36 , Processed in 0.067788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