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散文] 万般情思是故乡(散文)——-杨国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2 11: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般情思是故乡

杨国兴

村名无考

我的老家万荣县高村乡冯村,是黄土高坡上一个普普通通但又特色鲜明的村庄。说起“冯村”之名,至今没有定论。奇怪的是,全村竟然没有一家是姓冯的,倒是与冯村连畔种地的一个名曰“丁樊”的村子,冯姓乃是大姓。


本村的一些耆老尊长,抱着“我们究竟来自哪里”的终极命题,曾经竭力考据论证梳理,但直到他们魂归黄土,用生命作答了“我们将去向何处”,也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原委,为后辈留下“冯村”来历的清晰答案。随着一茬又一茬老人故去、一辈又一辈新人成长,村子因何名之“冯村”这个疑问,渐渐就鲜有人提及了。我们只知道,冯村是生养之地,是父母辛勤劳作之地,是祖先安葬之地。

黄河之水

如果说万荣的总体特征是干旱的话,那么冯村完全可以说是旱中之旱。冯村在全乡地势最高,出村朝任何方向走去,都是下坡,当然从任何方向进村,又都是上坡。特殊的地形地势,注定了水之难得和珍贵。历史上,周边各村至少都有一眼深井,好多村子很早就通了自来水,村民吃水无虞。


唯独冯村,吃水就靠老天爷恩赐的那点雨水,所以家家都挖有水窖。每当下雨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是盆、桶、瓮齐上,一字排开摆在房檐下面接水;院子里、巷道外更是连围带堵,也顾不上水质几等、杂质几何,统统截流到自家窖里才是王道。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左邻右舍,因为下雨抢水,脸红脖子粗,甚至抡锨舞锄头的不在少数。

冯村缺水甚至在全县都挂上了号。有一年,县委书记亲自到村里调研。对冯村来说,那真是莫大的好消息,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来说,能一睹县委书记的风采,那也真是极大的荣幸。领导重视、科学勘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水源太深了,不具备打深井的条件。冯村靠天吃饭的历史还得继续,与缺水抗争的光景还得一年一年熬。缺水成了村民挥之不去的隐痛,成了制约村子发展的最大瓶颈和短板。

改变是如此之快,快得让人不敢想象。得益于北赵引黄工程,黄河水竟然流到地里了!这是先辈们永远的渴望和祈盼,这是村民们做梦都不敢奢望的场景,今天就真实发生在眼前。人们看到了水往高处流的人间奇观,看到了黄河水滋润黄土地的幸福画卷。地里试通水那一天,多少人扶老携幼,手握铁锨锄头,在地头翘首等待黄河之水流进自家田园的那一刻。大地太渴了,太需要母亲河的滋养了。


引水上塬不仅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而且悄然改变了村里的地形地貌。因为随着大型机械工具的广泛应用,随着修建分渠、在土崖间架设钢管等配套工程的推进,有的坡地已被平整,沟壑已被填埋,羊肠小路已变为通衢大道……

累累硕果

冯村的主导产业是苹果,全村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种植了苹果树,主要品种是红富士,间有秦冠、红星等,剩余的边角崖地,则种植着柿子树。由于地势高、温差大、光照足,冯村的苹果在方圆之内独树一帜,口碑极佳,同样的规格品质,价格要比周边各乡镇高出两三角钱。

苹果是村民的摇钱树。老百姓一生的几件大事,譬如盖房子、娶媳妇等大宗花销,无不依赖苹果。一个苹果,从开花到结果,到变成花花绿绿的钞票,不知道凝结了农民多少辛勤的汗水和百般的呵护。


花开时节,农民可没有欣赏繁花似锦的闲情,他们要抓紧时间疏花,以免座果率太高,反而影响苹果品质。其时正值清明前后,还需格外防备倒春寒。五一前后,富士苹果已如樱桃般大小,这时要进行疏果,也可以说是对疏花不彻底的补充,就是将三三两两挤在一起的,剪除多余,只留唯一。

这个过程最忌讳心软舍不得,要不最后吃亏只有自己心里清楚。疏完果后,紧接着就开始给苹果套袋了。这是一道战线长、费力大的工序,特别是现在已经发展到膜加纸双套袋了。每个富士苹果先挨个套上膜袋,再套纸袋。两三万个苹果算是产量小了,两种袋加起来也需要五六万个。产量大的,十多万个苹果也常见,两袋加起来得二十万个左右。这已不是三人两人几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了,前后得持续近两个月,完工基本上要到七月底了。

劳力在此时就显得尤为关键,由此派生的劳务市场此时也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套袋按个计价,手快者一天挣三四百,手慢者也有百余元,一家一结,鲜有赊账。

中秋前后,红星等早熟品种陆续上市。作为馈赠佳品,村民们精心包装,换来更高的售价、更浓烈的丰收喜悦。国庆结束之后,富士慢慢成熟。采摘之前,首先需要挨个脱去外层纸袋,好让苹果充分吸收秋日的阳光,增色增艳。


这道工序一般需一周左右。接下来就是真正的考验了。采摘苹果可真是个大苦力活,没有一膀子力气或者干活不得窍门,是绝难坚持下来的。低处的尚且好摘,摘高处的苹果就只得借助一种俗名“高扎”的工具,攀登而上,脚踩在方寸之间,一手紧抓眼前枝条,一手探向远处苹果,颤颤巍巍,小心翼翼,不免让人提心吊胆。就是再小心,每年总有几个运气差的从上面摔下来,轻的蹭破皮,重的伤筋动骨。

摘满一袋子有二三十斤,还需来回转运至一处再作处理。一个苹果在最后的采摘环节,需要双手至少摩挲四遍:挨个采摘、挨个剪掉果蒂、挨个套上网套、挨个摆放在塑料筐里,最后送到冷库储存。而忙完这所有,时令往往已过立冬,寒气逼人了。

去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时,冯村村东北一片果园被开辟为观光农业区,规模种植、科技种植带来的效应初显。苹果上市后,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给辛苦的农民以极大的信心和喜悦。去冬第一场雪下得洋洋洒洒,落在尚未完全掉光叶子的苹果树上,覆盖着还未来得及采摘的苹果,愈发映衬得苹果红彤彤、光彩夺目。更为叫绝的是,在美艳的外表下,糖分在进一步聚合,最终生成外地客商或老外赞不绝口的“雪果”和“冰糖心”。冯村苹果因为品质好、口感佳,名气越来越大,走出国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故园新颜

冯村人的生活观念较为淳朴,他们视土地为天,遵循天道酬勤;视家庭生活为大,以过上好日子为荣。他们用精气神立人,用吃饱喝足养人,用崇文尚教成人。于是乎,冯村的红白喜事四碟八碗,声势浩大;冯村的社火表演锣鼓震天,火铳列阵;冯村的房屋高宽并举,巍峨挺拔;各类小吃来到冯村,亦是食客接踵,风卷残云。


如此种种,无不展示着冯村人的坦荡和大气,透露出冯村人热爱生活、不服输、敢叫板的特质。就拿建房子来说,冯村人心中似乎有个执念,一辈子不建成几间新房,心中的任务或使命就不能算完成,且不管这房子有没有人住。

老家的北房建于1986年,虽算不上危房,但与周围新院落相比,自然是斑驳陆离,老态尽显。父母虽年事已高,却还是念叨着想把北房重建,即使我一年在村里也待不了几天。去年暑假,我终于下定决心重建北房,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忙碌,终于完工。时作《建房记》以志。

文曰:公元二〇二〇年,庚子鼠年。岁末年初,疫情汹汹;党群同心,其功昭昭,终得禳灾除疫。时至三伏节气,云蒸霞蔚。神州大地,复工复产千帆竞过;悠悠故园,菁花繁树百卉含英。仰天时、得地利、应人和,余谨遵父母之命,携妻英琳,率女锦源,建成北房五间。破旧屋,如见高堂筚路蓝缕凝成一砖一瓦;建新房,始知原来创业守成磨砺雄心壮志。


工程告竣,喜不自胜,更有三五好友倾心相助,感佩交并。其中重要节点,赘记如下:7月13日破土,8月1日架梁,8月10日覆瓦,9月9日平整院基,终成。天涯明月照我身,椿萱所在始为家。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耕读为本、光前裕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6:36 , Processed in 0.08104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