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年节散章:蒸馒头、磨豆腐、除夕,炸麻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7 10: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月11号下午1点53分,女儿在我家微信群发出消息,支持国家疫情防控工作,响应“他乡也是故乡,异地也有年味,就地过年”的号召,过年不回家了。言谈中还说,她非常馋母亲做的羊肉包子。

放下手机,我不由得想起我小时候的过年。

煮油

煮油就是炸麻花,那一天,全家老小齐上阵,父亲既是指挥官又是技术员。他早早起来把面和好,母亲则在一旁做早饭。吃完饭,我们家的煮油工程就开始了。首先是搓麻花,我也跟着大人学着搓、扭。当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父亲则开始往锅里倒油。这时,我则成了拉风匣烧火的了。我的烧火水平决定着父亲炸麻花的质量,火太旺,油温过高,炸出来的麻花颜色就有些黑,这就是焦了;火小了,油不热,麻花炸不熟,还费油。只有恰到火候,炸出来的麻花才金灿灿、黄亮亮,让人一看就垂涎三尺。所以父亲不时地提醒我,“火烧大些”“不要烧了,歇一会”。我则根据父亲的指令一会儿使劲猛拉,一会儿偃旗息鼓。

大概到了下午三点左右,筐篮里整整齐齐摆满了麻花,这才意味着炸麻花,大功告成。奶奶在的时候,牙口不太好,父亲另外还要炸一些油酥麻花供奶奶享用,这传统一直延续了好多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品奇缺,大概麻花就是招亲待友的“高规格待遇”,走亲戚要带麻花,亲戚来串门,也用麻花招待。除了麻花还是麻花,其他吃食很少。这些麻花一直吃到二月二“龙抬头”,因为这一天还要吃麻花的两头,俗称咬蝎子尾巴,寓意新的一年不会被蝎子蜇,是保平安的。随着父亲一天天变老,直至过世,此后我家再没有搭锅煮过油。家里的麻花一年四季不断,可我还是觉得现在街上卖的麻花没有以前家里炸的好吃。

扫刮

扫刮基本上要用一天的时间。先把家里的东西,一件一件往院子外搬,包括锅碗瓢盆、被褥等一切物什。搬完后在屋里地面先洒一些水,然后头戴帽子口围围巾,踩上凳子拿上扫帚打扫墙面。打扫干净后,热一些水抹洗搬出来的物件,即使是平常不太用的东西,也要把它擦洗干净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一切物归原位后,再在墙上贴上新买的年画。这时候,家里就有了年的气氛了。

扫刮也叫扫尘,这一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蒸馒头

蒸馒头主要靠母亲来完成,也是母亲大显身手的时候。和面要三七开,三分水七分面。和好后,在案板上要多揉几遍,这样蒸出来的馒头不仅白,而且吃起来还筋道。除了馒头还蒸一些枣花子、枣糕。枣花子就是面搓成一条,中间卷上枣盘成不同的形状,上面再用木梳一排排扎过去,就OK了;枣糕则麻烦一些,圆圆的面皮上面摆一层红枣,叠上三层四层就可以了,寓意日子红红火火步步高。

磨豆腐

小时候过年,父亲常常会给家里磨些豆腐。那时候家里困难,啥都稀缺,不像现在,去趟超市啥都买全了,想吃啥买啥,应有尽有。那时候过年,每家每户只能准备一点猪肉,父亲得想尽一切办法丰富我们的吃食。记忆中,父亲在堂屋里支好碾盘,泡好白豆,然后转动碾盘,一圈一圈磨。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才烧火搭锅点豆腐。豆浆倒在锅里,锅烧开后,父亲手掌铜马勺在锅里一圈一圈不停地转动,把泡沫撇干净,最后再一点一点点上卤水。不一会儿,朵朵豆腐花凝聚而成,就像蓝天上的团团白云一样,煞是壮观。父亲为了犒劳我们,出锅前给我们每人盛一碗,碗里再放一勺白糖。

除夕

一切准备就绪,也就到了除夕。这一天,要贴春联挂灯笼,还要蘸石灰水在院子里画麦囤、梯子,梯子从门口一直连到麦囤。三个同心圆组成一个麦囤,圆心处写上“麦”字或“粮”字等,希冀来年五谷丰登、粮食满囤。

年,就这样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有人说,以前过年,那叫一个忙,过年就是过那个忙劲,现在过年不像过年,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我想,不是没有年味,而是我们现在丰衣足食,日子过得比蜜甜,天天像过年。你说不是吗?


程根茂/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9-19 09:11 , Processed in 0.0661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